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今山東沂南)。史載,“其先葛氏,本琅琊諸縣(今山東諸城)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其實,諸葛亮也勉強算是個官二代,屬于祖上富過的那類人。耕讀傳家也是需要豐富物質做基礎的:他的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期任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曾任泰山郡丞。與劉備的不幸相同,諸葛亮在年幼時就死了父親,從此跟随叔父諸葛玄生活。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之弟均之官。”
哪知道禍不單行,諸葛玄在豫章太守任上沒有幾天,中央政府“更選朱皓代玄”。丢了烏紗帽的諸葛玄無顔回鄉見江東父老,因為與劉表曾有過交往,所以幹脆投奔了荊州劉表。不久,諸葛玄卒。諸葛亮帶着弟弟諸葛均開始自立門戶,在襄陽城西二十裡隆中安了家。
諸葛亮沒有陶淵明“耕植不足以自給”的煩惱,他在躬耕隴畝的同時,好《梁父吟》。(《梁父吟》本為古歌謠,說的是人死了埋葬此山,屬于喪歌,充滿悲涼慷慨之氣。諸葛亮吟之遣興)
很難想象,一個扛着鋤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民,會每天和待時而動的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石廣元等人唱和往來。如果諸葛亮與幾人商議的是墒情、嫁接這些農業技術的改良,相信一定會雷倒衆生。
諸葛亮既号稱“伏龍”,當然是心懷大志之人。關心的應當是歐元區經濟如何恢複?
重啟六方會談的契機是什麼?
如何繼續推進朝鮮半島的無核化諸如此類,至不濟也應該是美國布局亞太意欲何為的話題,斷不會如史書所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雲雲。
這樣的話,也隻有某部發言人會相信。漢末亂世“非獨群擇臣也,臣亦擇君矣”,正是用人單位與求職者是雙方互動的曆史時期。諸葛亮矯情,正是“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賈者也。”
諸葛亮既号卧龍,就知道龍是什麼樣的——
龍之為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能弱能強,能微能章。惟不可見,所以莫知其鄉。惟不可畜,所以異于牛羊。……止則身安,曰惟知幾。動則物利,曰惟知時。
——宋·王安石《龍賦》
既為“伏龍”,諸葛亮就應當是知足知止、通達機變之人,明白乘時而動的道理。用《周易》一書對乾卦九二的爻辭來解釋,躬耕南陽的諸葛亮正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待機而動之時。
你見,或者不見?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參考書目:《三國志》《三國演義》《後漢書》《資治通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