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期間,天氣寒冷,在北方地區,不少朋友喜歡吃大鍋炖,裡面放一些豬肉、粉條、豆腐、白菜、香菇等等,然後圍着鍋邊吃,非常美味。
不過,在購買食材時,民間流傳着一句俗語,具體說“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句俗語的意思很好理解,購買豬肉的時間不要過早,購買豆腐的時間不要過晚。但是,在不少朋友的認識中,買東西要趁早,買晚了就是别人挑剩下的了,或者賣完了。為何以前的俗語說買豬肉不能太早,要晚買呢?
筆者查詢了一些資料,同時,又咨詢了村裡面上了年紀的老人,據他們說,以前确實有晚買豬肉的說法,原因有二:
其一,以前是沒有冰箱的,再加上能夠吃肉的家庭也不多,如果屠夫宰了一頭豬,可能當天的豬肉不會賣完,第二天繼續接着賣。而在第二天賣肉的時候,屠夫優先賣的是昨天的剩肉,因為放的時間越長,壞的風險也就越大。
這種情況下,如果早晨提早買肉,很有可能買到的就是昨天的剩肉,而晚買肉的人,買到的可能是當天現宰的豬肉,剩肉都比别人買走了。
其二,以前屠夫賣肉,往往都是淩晨起床宰豬,比如早上6-7點出攤,可能1-2天開始宰豬,經過一系列屠宰過程中後,忙到6-7點,不耽誤賣肉。如果提前去買肉,豬肉中含有的水分可能較大,買回家後,水分經過蒸發,購買到的豬肉實際重量就會降低,有點吃虧的意思。
而晚買豬肉,這些水分在肉架子上已經挂了一段時間,水分蒸發不少,或者順着豬肉滴落了不少,這時候再去購買豬肉,裡面所含的水分相對少一些,購買到的豬肉實際重量也就多一些。
而“晚不買豆腐”的說法,基本上和現在差不多,豆腐一般都是現磨的,隔夜的豆腐不能吃,賣豆腐的也不會賣,尤其是夏天,以前沒有冰箱,隔夜的豆腐聞起來會有馊味,賣不出去,所以,當天賣的豆腐基本上都是現磨的。
如果提早購買豆腐,買到的豆腐畢竟新鮮,購買豆腐時間越晚,口感吃起來越差。尤其是賣豆腐的轉了一圈之後,剩下一小塊豆腐底,如果你再去買,吃起來比較散,失去了豆腐原有的口感。所以,豆腐不能晚買要早買,不論以前還是現在,都是如此。
大家對于豆腐的購買時間沒有異議,但是對于豬肉的購買時間,現在的人們卻有不一樣的觀點,主要有2點:
第一:現在購買豬肉越早越好,買得越早,能挑到好的部位,如果買的晚了,基本上剩下的都是肥肉居多。
第二:現在購買豬肉,去得晚了就買不到了,以筆者所在的豫東村莊來說,中午超過10點,再去買排骨,基本上就買不到了。而到了11點,豬肉也就買不到了,不論是路邊的豬肉攤還是超市,基本上過晚都買不到豬肉。
還有一點,如果誰家有事情,要買幾十斤豬肉,或者稍微多一些的豬肉,必須要提早去購買,否則買不到合适的整塊肉,或者買不了那麼多斤,耽誤了事。
可以看出,現在的一些習慣和以前人們的習慣,在有些事情上是有所不同的,以前的一些俗語,所表達的含義,放到現在也已不适合。這就告訴大家一個道理,有時候,以前的一些俗語,逐漸被淘汰,它所表達的含義,大家了解即可。
以上就是關于“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的相關内容,大家對此怎麼看呢?你平時會早買豬肉還是晚買豬肉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