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羅陽(化名)是一位32歲的年輕小夥子,這次因重度貧血,失血性休克入住長沙市第四醫院消化内科。不曾想到的是,經過系統全面的檢查,患者貧血和休克的病因竟然是因為痔瘡反複出血。
小小的痔瘡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怎麼樣的治療方案才是患者更好的選擇?這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痔瘡形成的“靜脈曲張學說”和“肛墊下移理論”。消化内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李建國介紹,每個人的肛管内側都有多個被稱為肛墊的環狀血管墊,肛墊由豐富的靜脈血管網、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組成,在長期坐立、便秘、懷孕、前列腺肥大、老齡機體功能下降等因素的作用下,肛墊的彈性回縮作用減弱,發生下移、充血、增生肥大,久而久之就形成痔病,另一方面,肛墊裡豐富的靜脈叢會發生充血迂曲,形成曲張靜脈團,嚴重的則導緻反複出血。
基于對痔瘡發病機制的深刻理解,李建國帶領消化内科團隊,給羅陽制定了“消化内鏡下内痔套紮 肛墊懸吊”治療方案,旨在解決痔瘡出血的同時,盡量保留和恢複肛墊的正常生理功能。
不需要麻醉,不需要複雜的腸道準備。簡單的灌腸處理之後,手術按計劃進行。不到10分鐘,手術順利結束,痔瘡出血即刻止血成功,患者脫出肛門口的粘膜明顯回縮。術後羅陽除了輕微的肛門墜脹感,無其他明顯不适。3天後帶着感激的心情,他順利出院了。
據李建國介紹,我國肛腸疾病發病率将近60%,而痔瘡更占了其中的80%左右。目前國内外痔瘡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輕者可使用痔瘡膏等藥物保守治療,而重者,既往大多是在肛腸外科接受手術治療。外科手術的療效是值得肯定的,但患者整個手術過程包括術後的體驗較為痛苦,甚至讓人聞之色變,還可能出現術後肛門狹窄等嚴重并發症。随着消化内鏡技術的發展,内痔的内鏡治療技術已經成熟。與傳統外科治療方案對比,消化内鏡下的内痔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其能通過消化内鏡的精準操控,針對曲張血管和肛墊下移同時進行治療。不僅治愈率高,複發率低,而且術中損傷小,術後痛苦少。
潇湘晨報記者梅玫 實習生曾涵淑 通訊員危權 周小豔
【來源:潇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