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問答:你眼中最好的朋友關系是怎樣的?
有高贊回:我不一定跟随你的道路,但是我會支持你的正确決定。
求同存異,保持恰當的距離,是維護關系的正确打開方式。
最親密的朋友也是獨立個體的存在,一定要有合适的距離,雙方才有回旋的餘地。
所謂交友之道不過是:親疏有度,進退有尺,保持邊界感。
01、不必太熱情,保持親疏有度的火候
朱熹在《教子》中說:交友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
網上有朋友分享:兩個要好的朋友,很投緣,經常形影不離。
其中一人回鄉下去了,另一人很寂寞,就打電話聊天。
結果對方竟說病了。
另一人就趕快去鄉下看望,晚上就留宿在鄉下朋友家。
兩個好朋友促膝而談,忘記了生病的事情。
來探望的朋友看到鄉下朋友的家裡有好多書,就想借一本回去看。
她認為都這麼親密的關系,同床而眠,借一本書,是小事情。
結果,鄉下的朋友卻說,那本書,已經借給别人了。
一瞬間,她感覺腦袋裂開似的,友情就這麼破裂了。
何必這麼沖動呢?也許對方也有苦衷的。
朋友的關系再親密也是有邊界的。
越過邊界,終有一人會先結束這段惱人的關系。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說:無論對誰太過熱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倘若沒有過度的歡喜,便不會有極度的悲傷。
凡事都在适度中持續,在過度中消亡。
隻是因為自己付出了太多的熱情,卻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應而失望。
朋友之間要有親有疏,保持距離才會讓友情走得更長久。
林徽因曾說:人一旦有了隔閡,就真的走不近了,這個世上隻有和好,沒有如初。
好友艾佳也說過同事之間的關系:原本辦公室的幾個同事相處得很融洽,可是從某天開始有一個同事,不管買什麼都開始給每人一份,卻不是她們需要的。
她的熱情,無形中成了别人的一種負擔。
因為她給同事東西的次數越來越多,别人需要回饋的也相應增加。
艾佳很想快點結束這樣的相處模式。
她覺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把握應有的親疏程度,過分熱情,隻會讓人尴尬。
阿拉伯流傳一則諺語:心情在一起,但住的帳篷要分開。
不要過分熱情地去維護一段關系,保持親疏有度的火候,才可以走得更遠。
人生海海,走到最後,朋友都是越來越少的。
令人煩惱的關系,大可直接拒絕。
沒必要過度迎合對方的喜好,而打擾了自己的生活。
02、不必太無間,保持進退有尺的距離
三毛說:不管是親人還是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不随意插手,不過分關注,隻有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能帶來舒适感 。
有一組數據:地球距離太陽約1.5億公裡。專家分析,如果這個距離再近1%,地球就會變成“火焰山”,生靈塗炭。如果 再遠3%,地球就是“廣寒宮”,寒冷到生命無法存活。
人與人之間也需要一個合适的距離,給彼此進退自如的空間,方可和諧。
古語雲: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1962年,作家劉白羽到上海治病。
當時他的長子濱濱正患風濕性心髒病,他放心不下,便讓濱濱也到上海看病。
遺憾的是,由于治療效果不佳,濱濱的病情不見好轉,又要返回北京。
劉白羽萬般無奈,隻得讓妻子帶病危的兒子回家。她們走的當天下午,劉白羽異常煩躁。
這時,巴金、蕭珊夫婦來到了劉白羽的病房。
進門後,誰都沒有說一句話,默默地坐在沙發上。其實他們非常了解濱濱的病情,都在為他擔憂,生怕路上發生意外。
病房裡悄然無聲,巴金伸手握住劉白羽微微發顫而又汗津津的手,輕輕地撫摸。
蕭珊則一邊留意劉白羽的神情,一邊望着桌子上的電話。
突然電話響了,蕭珊忙搶在劉白羽之前拿起話筒。
聽到母子倆已平安抵達北京的消息後,三個人長長地舒了口氣,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來,巴金估計那天北京會來電話,怕有噩耗傳來,劉白羽承受不了,就和夫人蕭珊專門陪伴他。
兩人起身告辭時,劉白羽執意要送到醫院門口。他緊緊地握住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謝。
巴金卻擺了擺手,淡淡地說,正好有空,隻想陪你坐一坐。
有人說:心中有分寸的人,無論距離遠近,心都親近;相反,如若分寸全無,距離再近,心都遠了。
給人幫助的同時,不讓對方心有欠意,是最好的善念。
這樣的相處,雙方都會進退自如,施助的人不高傲,受助的人無欠意,彼此成全。
給對方餘地也讓自己可以随時轉身。
03、不必太違心,保持不可逾越的邊界感
德裡克.德雷珀在《創造你的成長空間》一書中說:邊界感是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所必備的一種重要的特質。它是一種微妙的感覺,有的時候需要細心體會和把控。
朋友之間都應該有這樣一個不可逾越的界線。
這條界線可以保護自我尊嚴,不必違心地去過分讨好他人。
曾經被大家公認的何炅和謝娜的友誼,隻是因為謝娜毫無底線的粗口而結束。
何炅跟謝娜是同事加好友,這種關系使他們比較親近。
有一期《快樂大本營》節目中,歌曲接唱的遊戲中,謝娜優先搶占話筒又沒能接上來。
何炅笑說讓謝娜回去,然而謝娜卻在大家都不設防的時候,随便地說“滾”。
可以察覺出何炅當時很窘迫,但何炅立刻轉移了話題沒計較。
何炅一直被尊稱何老師,卻被親近的朋友這樣随意對待,真的很傷自尊。
尊重他人的底線,也是一種修養。
親近的朋友關系,不應該做為肆意踐踏對方的理由。
楊
瀾也說:“我和我的孩子們有一個約定,從他們上初中開始,我進他們的房間要先敲門。”
可見父母與孩子之間也要有邊界感。
得到尊重的孩子幼小的内心會有自信又安全的感覺。
唐雷恒說:既要堅守住自己的邊界,也要尊重他人的邊界。遠而不疏是種能力,近而不入是種智慧。
有邊界感的人,不會讓對方受傷害。
邊界感也是保護自己的盔甲,使對方不能逾越界線。
電視劇《心居》顧清俞,就是一個拎得清,邊界感很清晰的人設。
面對飯桌上大伯母口無遮攔的說三道四,顧清俞毫不留情的回怼過去。
顧清俞認為親戚也要有邊界感,幹嘛非要去插足别人家的事呢?
親戚總是會打着“為你好”的旗号,橫加幹涉别人的事,而且沒有底線。
面對這樣的肆無忌憚,一定要強化邊界感,說“不”。
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書中寫道:‘每個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其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邊界并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情歸我。
邊界感清晰的人張弛有度,會果斷拒絕越界的人。
生活中的煩惱許多是承迎他人而做了太多的違心事情引起的。
邊界感也是成熟獨立人格的一種體現。
寫在最後:英國人類學家鄧巴教授通過長期觀察,提出人類能夠維持交往的人數在150人左右,這個數字也被稱為鄧巴數。
而這些人又會在時光的沙漏中慢慢地淡出我們的世界。
朋友之間交往的底線,決定了彼此的舒适程度。
朋友之間不用時時陪伴,遠在天邊,卻近在咫尺。
聰明人都知道的交友之道是:
親疏有度,不過分熱情的付出,才不至于太失望。
進退有尺,合适的距離,給雙方留下轉身的空間,成全彼此。
保持邊界感,邊界是底線,是不可碰觸的分割線。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不必得到别人的認可,隻要靜下心來,發現最好的自己。
朋友即是自身的影射。
朋友模樣千千萬,出現在生活中的人無論歡喜,悲傷,請珍惜。
願我們都可以在漫漫人生路中,學會成長,學會交友之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