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詞時,我們大多一句欽定詞譜。詞譜中僅有平仄的标記,但是仄分三聲(上去入),另外四聲之間的配合,都有些内在的規律。
在清朝謝元淮的《填詞淺說》中,提到王骥德(1540年~1623年,明代戲曲理論家,字伯良) 《曲律》提到曲禁四十條,其中一些填詞也需要注意,這是詞譜沒有寫出來的規律。
一、平頭與合腳平頭[第二句第一字,不得與第一句第一字同音。]
合腳[第二句末一字,不得與第一句末字同音。]
同音是指同音字。這和永明體的八病之說有點類似。随便看一首詞吧,例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别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一】、【等】不可同音,{身}、{魂}不可同音。
二、上和去的用法
上去疊用[上去字須間用,不得連用兩上兩去,兩上字連用,尤為棘喉。]
填詞時,同為仄聲,但是要注意,避免兩個去聲同時使用,同理,兩個上聲也要避免連用。
這一條比較好理解,觀察一下宋詞,古人是比較注意這一點的。例如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霭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上去搭配的如:柳岸、此去。去上搭配的如:驟雨、帳飲、淚眼、更與。
和八病一樣,詩人雖然注意,但是未必完全遵守。這首詞中,犯忌的也有,如:戀處,暮霭,便縱,去去搭配。好景,上上搭配。
念去去,去去雖然連用,但屬于連綿詞,不犯忌。
上去去上倒用[宜上去不得用去上,宜去上不得用上去。]
另外,适合上去的,不要用去上,适合去上的,不要用上去。
至于什麼情況适合上去,什麼時候适合去上,古人應該是根據歌唱的要求而定。我們現代人無法分辨了,可以參照這個詞譜的宋人詞作來填寫。當然,不以為忌也可以。
三、入聲三用與一聲四用
入聲三用[不得疊用三入聲字。]
入聲短促激烈,連用兩個尚可,連續三個入聲,發音過于急促,盡量避免。
連續三個仄聲,在詞牌中不太多,經常出現在三字逗:便縱有、又豈在、見說道、最好是、又正是等等,大多是上去配合。
入聲三用最有名的如陸遊《钗頭鳳》: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鲛绡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錯錯錯、莫莫莫。都是三個入聲連用。這種也不算犯忌。
一聲四用[不論平上去入,不得疊用四字。]
不管什麼四聲的哪一種,都要盡量避免同聲連用。
四、陰陽錯用
陰陽錯用[宜陰不得用陽字,宜陽不得用陰字。]
王骥德《方諸館曲律》說過:
四聲者,平、上、去、入也。平謂之平,上、去、入總謂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陰、陽;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則曰拗嗓。
詞牌中,确實有連續使用平聲的現象,例如史達祖《壽樓春》之起句:“裁春衫尋芳” ,就用陰平與陽平間用。
朱庸齋先生在《分春館詞話》中提到 :
如史達祖《壽樓春》“裁春衫尋芳”,“裁”、“尋”二自陽平,“春”、“衫”、“芳”三字陰平,讀來猶有高低抑揚之緻,至“猶逢韋郎”四字俱用陽平,音節顯見低沉。
五、雙聲疊韻
疊用雙聲。(字母相同,如玲珑、皎潔類,止許用二字,不許連用至四字。) 疊用疊韻。(二字同類,如逍遙、燦爛,亦止許用二字,不許連用至四字。)
詩詞中,雙聲疊韻很常見,但是雙聲詞(玲珑linglong)或者疊韻詞(逍遙xiaoyao),不可以連續用四個字。連續使用讀起來就太拗口了。
結束語
填詞中的這些禁忌,與永明體詩的八病說異曲同工,都是為了避免聲病。
其中有一些很有道理,古人創作也大多遵循,但是有一些也未必認可。今天填詞,語音聲調與古人又有變化,因此,也不太注意這些問題了。
不過,關于避免連續同聲的這幾條,還是需要注意的,無論作詩還是填詞,上去相互搭配是最好的選擇。
@老街味道
電影随中使,星輝拂路人,唐朝這幾位作品很棒卻甚少人知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