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在人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息息相關。
若能在生活中熟練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則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快捷。
1、
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問泰勒斯用什麼工具來量金字塔。
泰勒斯說:隻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
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
戰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将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
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于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别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為田忌必輸無疑。
但是田忌采納了門客孫膑(着名軍事家)的意見,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結果田忌以2比1勝齊威王而得千金。
這是我國古代運用對策論思想解決問題的一個範例。
3、
動物學校舉辦兒歌比賽,大象老師做裁判。
小猴第一個舉手,開始朗誦:“進位加法我會算,數位對齊才能加。個位對齊個位加,滿十要向十位進。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數算得快又準。” 小猴剛說完,小狗又開始朗誦:“退位減法并不難,數位對齊才能減。個位數小不夠減,要向十位借個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後少個一。十位數字怎麼減,十位退一再去減。”
大家都為它們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師說:“它們的兒歌讓我們明白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它們兩個都應該得冠軍,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賀它們。
4、
氣象學家Lorenz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Taxas州引起龍卷風?》,論述某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
就像我們投擲骰子兩次,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去投擲,兩次的物理現象和投出的點數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Lorenz為何要寫這篇論文呢? 這故事發生在1961年的某個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辦公室操作氣象電腦。平時,他隻需要将溫度、濕度、壓力等氣象數據輸入,電腦就會依據三個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計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氣象數據,因此模拟出氣象變化圖。
5、
唐僧師徒四人走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上,他們又餓又累,豬八戒想:如果有一頓美餐該有多好啊!孫悟空可沒有八戒那麼貪心,悟空隻想喝一杯水就夠了。
孫悟空想着想着,眼前就出現了一戶人家,門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孫悟空連忙上前,準備把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卻說:“大聖且慢,如果您想喝這杯奶就必須回答對一道數學題。”
孫悟空想,不就一道數學題嗎,難不倒俺老孫。孫悟空就答應了。那位主人家出題: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滿水,再喝1/3,又加滿水,最後把這杯飲料全喝下,問你喝的牛奶和水哪個多些?為什麼?
6、
傍晚,我在奧林匹克書中看到一道難題:果園裡的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老王師傅每天給50棵蘋果樹20棵梨樹施肥,幾天後,梨樹全部施上肥,但蘋果樹還剩下80棵沒施肥。
請問:果園裡有蘋果樹和梨樹各多少棵?
我沒有被這道題吓倒,難題能激發我的興趣。我想,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假如要使兩種樹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師傅就應該每天給“20×3”棵蘋果樹和20棵梨樹施肥。 而實際他每天隻給50棵蘋果樹施肥,差了10棵,最後共差了80棵,從這裡可以得知,老王師傅已經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樹,8天就是160棵梨樹,再根據第一個條件,可以知道蘋果樹是480棵。
這就是用假設的思路來解題,因此我想,假設法實在是一種很好的解題方法。
7、
阿基米德有許多故事,其中最着名的要算發現阿基米德定律的那個洗澡的故事了。
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鑒定它是不是純金制的,且不能損壞王冠。阿基米德捧着這頂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從桶邊溢出,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象,頭腦中像閃過一道閃電,“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塊金塊和一塊重量相等的銀塊,分别放入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發現銀塊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與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裡,測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滿水的容器裡,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樣,問題就解決了。
随着進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體力學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誕生了。
8、
當高斯還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想借上課的時間處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難題給學生練習。
他的題目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機會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了,很生氣地訓斥高斯。
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将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吓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隻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因為11 11 11 11 11=55,所以我就是這麼算出來了。”老師同學聽了以後,都對高斯豎起了大拇指。
後來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了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9、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聖不在家。小猴子們熱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個,八戒高興地說:“大家一起吃!”
可怎樣吃呢,數了數共30隻猴子,八戒找個樹枝在地上左畫右畫,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說,“你們一個人吃3個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個吧!”小猴子們很感激八戒,紛紛道謝,然後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來後,小猴子們對悟空講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隻吃一個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個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還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幾個山桃?
10、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裡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随後出門去追那個顧客,并把他抓住說:“你這個騙子,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隻拿了你70元。”
請你計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損失是多少?這裡要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這個顧客行騙成功,那麼共騙得了多少錢?
11、
今天,我看一個故事,叫《燕子考青蛙》。
故事是這樣:一天,燕子對青蛙說:“咱們比一比誰的數學好。青蛙同意了。青蛙出題:上個星期一我吃了一隻害蟲,星期二吃了3隻害蟲,以後每天比前一天多吃兩隻害蟲,問一星期共吃多少隻害蟲?
燕子說:”1 3=44 5=99 7=1616 9=2525 11=3636 13=47,你一共吃了49隻害蟲。
青蛙說:“你考我吧。”燕子說:“上星期一我吃了兩隻害蟲,星期二吃了4隻,以後每天比前一天多吃2隻害蟲,問我一個星期……”“吃了56隻害蟲”。燕子沒說完,青蛙已經說了答案。燕子說:“算得這麼快!教教我速算的竅門吧”。
青蛙讓燕子畫7個圈,然後按第一個圈放一隻害蟲,後面的圈比前一個圈多兩隻,它們的順序是1、3、5、7、9、11、13,加起來是49,青蛙在每一個圈外各放一隻害蟲,再用49+7=56。燕子贊青蛙真聰明。
12、
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着名趣題之一。
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叙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幹隻雞兔同在一個籠子裡,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隻雞和兔?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
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
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裡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 因此,腳的總隻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隻數,即47-35=12(隻)。顯然,雞的隻數就是35-12=23(隻)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歎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13、
一隻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隻枯井裡,它趴在井底上哭起來,一隻癞蛤蟆過來,翁聲翁氣的對蝸牛說:“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這裡隻能在這裡生活了。我已經在這裡生活了許多年了。”
蝸牛望着又老又醜的癞蛤蟆,心裡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裡。”蝸牛對癞蛤蟆說:“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裡,我一定要爬出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紀。又背負着這麼重的殼,怎麼能爬出去呢?” “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
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開始順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終于爬了5米,蝸牛特别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 想着想着不知不覺睡着了,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噜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癞大叔還以睡覺,他心裡一驚:“我怎麼離井底這麼近?”
原來,蝸牛睡着以後,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歎了一口氣,咬咬牙,又開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蝸牛又滑下來4米,就這樣,爬呀爬,滑呀滑,最後堅強的蝸牛終于爬上了井台。
聰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來蝸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嗎?
14、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号,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
在這種數字的運用裡,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裡發現了“0”這個符号。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
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 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裡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并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
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
後來“0”終于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15、
門打開了,進來的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劉建明先生請他坐下,小夥子自我介紹說:“我是内地的導遊,叫于江,這次我帶領了個旅遊團到香港來旅遊,聽說您的大酒店環境舒适,服務周到,我們想住你們酒店。”
劉建明先生連忙熱情地說:“歡迎,歡迎,歡迎光臨,不知貴團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還可以,是個大團。”劉建明先生心裡一陣驚喜:一個大團,又一筆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為一名導遊,于江看出劉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記上心來,慢條斯理的說:“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們團的人數,我們就住您們大酒店了。” “您請說吧。”劉建明先生自信的說。
“如果我把我的團平均分成四組,結果多出一個人,再把每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個人,再把分成的四個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個人,當然,也包括我,請問我們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
劉建明先生馬上思考起來,他一定要接下這筆生意,“沒有具體的數字,應該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對不對?”于江先生高興地說:“一點都不錯,就是八十五個人。請說說你是怎麼算的?”
“人數最少的情況下是最後一次四等分時,每份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 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 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 1=85(人)”“好,我們今天就住這裡了。”“那你們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個男的,30個女的。”“我們這兒現在隻有11人的房間,7人、5人的房間,你們想怎麼住?”“當然是先生您給安排了,但必須男女分開,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個題目,劉建明還從沒碰到過這樣的客人,他隻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冥思苦想之後,他終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兩間11人房間,四間7人房間,一間5人房間;女的一間11人房間,兩間7人房間,一間5人的,一共11間。
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後,非常滿意,馬上辦理了住宿手續。一樁大生意做成了,雖然複雜了點,但劉建明先生心裡還是十分高興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