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時代,回不去了。/ upsplash
我們今天束手束腳地用所謂的“文言文”寫漫威故事,用所謂的“詩經體”湊韻腳,然後對着四不像的成品拼命鼓掌,是不是也太刻奇了些?
還有什麼事,是比用文言文講漫威故事更讓人尴尬的?
6月初,遼甯沈陽的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寫了一篇《鋼鐵俠傳》,寥寥幾百字寫完了鋼鐵俠的一生。這種中國文言文和好萊塢超級英雄故事的結合,迅速攀上當天微博熱搜。
很多粉絲說他們看哭了,但哭的原因顯然不是文言文本身。
幾天後,湖北青山區一小學六年級學生用文言文寫作高考題的新聞再次被多家媒體争相報道。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篇關于托尼文言文的成色如何:
托尼早孤,銳志好學。其父霍華德在時,嘗以其寄庠序,尼不知其父有志于國,謂其漠己……誓曰,孰弑吾親,必手刃之。“銳志好學”化用《漢書》中的“上方征讨四夷,銳志武功”,可以看到“銳志”一詞本來就作為動詞,來表示志向堅決,加上的這一個“好”字,似乎重複了。
“漠”雖然有冷淡、冷漠的意思,但從古到今都沒有及物動詞的用法,“漠己”這種強行縮句的辦法,讀來也有些别扭。
至于最後的這個“弑”,隻能用在僭越倫理、下層殺戮上層的情況,用在這裡也不太合适。
2018年,網傳湖南一公務員的文言文辭職信。
近年來,從辭職信、請假條到情書,每一次文言文創作似乎總能成為社會熱點。
其中自帶流量屬性的高考作文,更是成為新式文言文寫作泛濫的重災區,在評論區裡清一色“神作”“天才”“建議錄取”的稱贊實在讓人感到迷惑。
其實,無論從立意還是文采來說,在當代被追捧的文言文創作都非常平庸,但偏偏被标榜為才華與文采的象征。
在複古的光暈下,這些作品的實際水平基本停留在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廉價模仿。
面對這樣的孩子,應該鼓勵還是規勸?
死掉的古文,活着的行為藝術
1926年,魯迅在《古書與白話》中直言:“古文已經死掉了;白話文還是改革道上的橋梁,因為人類還在進化。”
但我們對于魯迅先生的呼籲,向來都是選擇性的。這不,最近幾年寫寫半生不熟的詩詞古文,俨然成了附庸風雅、擁抱傳統文化的捷徑。
魯迅:這次真是我說的,你們倒不信了。
想當年,餘秋雨大筆一揮,給南京鐘山寫了一篇碑文,随即引發軒然大波,各路吐槽的熱點集中在文白夾雜上:
華夏大地,美景無數,卻有寥寥幾處,深嵌曆史而風光驚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鐘山之麓……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點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啟動整治宏圖,斥資五十億,搬遷十三村,移民兩萬餘,增綠七千畝,新建棧道,呼集物種,辟出諸多公園,重修兩大陵墓……讀完之後,讓人忍不住含淚勸告餘老師,不如整篇文字用白話文重新寫過。
餘秋雨寫的鐘山碑文。/ 百度百科
文字從來都不僅僅是一套符号,它還牽連着一整套思維方式和時代精神。文言文和現代白話文盡管使用着共同的文字,但實際上已經是迥異的文字體系。
作為一個接近封閉的系統,文言文已經停止更新,而無法與當代生活真正融合。
不信來看看網絡熱詞的文言文版本:“土豪我們做朋友吧”成了“富賈,可為吾友乎”,“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成了“天高地闊,欲望觀之”,“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成了“君莫欺我不識字,人間安得有此事”。
面對現代生活,文言文的講述能力無疑是蒼白的,而如果強行把現代事物加入文言文,又會破壞其原本的美學體系。/ upsplash
無非是強行塞了一些“之乎者也”,其不倫不類程度,隻有職場上流行的中文夾英文能夠比拟。
無法融入現代生活的文言文,很難講述高鐵、移動支付、互聯網的生活,隻好重複着駕長車、金龜換酒、鴻雁傳書的古典幻夢。
漢服黨之所以遭人诟病,是因為他們鼻梁上的黑框眼鏡和衣擺下若隐若現的AJ籃球鞋,古風歌曲之所以被群嘲,是因為它們用古典元素妝點爛俗的言情故事。
白話文運動之後的文言文風潮,本質上也隻是一次逆曆史而動的大型懷舊。
清末詩人黃遵憲曾嘗試将電報、火車等新鮮事物寫入詩詞。
文言文熱:一場“葉公好古”
在中國每一所高中附近的書店,總會有一個位置留給《高考滿分作文選》;在這類真假參半的作文集中,永遠少不了一篇《赤兔之死》。
2001年,南京十三中高三學生蔣昕捷以一篇題為《赤兔之死》的文言文作文轟動一時。這是高考曆史上第一篇滿分作文,蔣昕捷因此被稱為“高考作文滿分第一人”。
高考作文滿分作者,成為一生的标簽。
“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将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後,人言其精通馬語。”
這篇《赤兔之死》讀來讀去,怎麼看都是一股子《三國演義》的味道,可脫胎于民間話本的《三國演義》,算得上文言文嗎?
如果将滿分作文改成“赤兔不食數日,将亡。權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喜,伯樂之後也,有言其通馬語”,或許才更多了點文言文的精煉味道。
張飛的“俺也一樣”走紅了,反映的肯定不是漢代的語言習慣,而是《三國演義》成書的明代白話。
比《三國演義》成書晚了幾百年的《聊齋志異》,倒是實實在在的文言文筆記小說。在那篇著名的《狼》裡,看看蒲松齡是怎樣用文言文寫動物的: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歘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數裡。回頭再看《赤兔之死》中煞有介事的“文言文”,嚴格來看,有明顯的文白混雜的拼湊痕迹,不過這并不妨礙之後考生的競相模仿。
在高考作文這個舞台上,也的确有人靠着豪賭拿到了大學的入場券。
2009年高考,武漢考生周海洋用51行102句每句七言的“古體長詩”《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赢得“國學奇才”的稱号,最後被三峽大學“破格錄取”。
其後,四川考生黃蛉,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等古文字寫了一篇高考作文,也被輿論熱捧,最終被四川大學“破格錄取”。
黃蛉的古文字作文。
然而這些投機者最後都被證明并無真才實學,周海洋三年挂了四門課,連”古代漢語“都考不及格。
而四川大學專門為其配置,一對一培養黃蛉的指導教師、古文字專家,兩年後向學校提交辭呈,原因是黃蛉“學風浮躁,不願再教”。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傳說的結局卻不過是一地雞毛。
推崇、鼓吹文言複興的人往往強調文言文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其背後是追認、接續曆史的焦慮,和對于古代生活淩空蹈虛的美好幻想。
過去的兩個世紀,中國人所經曆的現代化,很多時候是以去傳統化來實現的。随着傳統生活方式的消失,這種深刻的内在改造,也無可避免地造成文化的失落與斷裂。
等我們扭回頭撿起國學熱,已經是二十一世紀的事情了。
你想象中的古代,和實際大概也不盡相同。/ 電視劇《琅琊榜》
曆史自然有其溫情脈脈的一面,但那些風流氣象與我們今日的想象,總歸相去甚遠。
無論是漢服黨還是古風圈,都市青年極盡妄圖複現古代社會的玫瑰色,塑造出來的終究隻是旅遊鞋配漢服的四不像。
漢服、和服、櫻花、武漢大學,衆多關鍵詞碰撞在一起,曾在今年的櫻花季釀成一場風波。
古人到底怎麼講話?
當然,并不是說我們要完全舍棄文言文,它永遠是中國人與曆史溝通的符碼。我們要警惕的是厚古薄今、濫用文言文甚至扭曲文言文。
精通古漢語的語言學家王力,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批評過青年人間流行的“非驢非馬”的文言文寫作:
學習古文,主要是學它的文氣,而不是學它的詞藻。如果一味堆砌詞藻,就是文格卑下。濫用文言文不過是故作搖曳的附庸風雅。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獨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回首看胡适當年的現代詩習作,恐怕還不如現在學生的信筆塗鴉。但白話文的不成熟,同時也意味着它的開放和可能。
胡适:多包涵啊大家多包涵。
我們需要的是能表達出當下的喜怒哀樂,能容得下更為廣闊未來的語言,而不是遺老遺少式的無病呻吟。
話說回來,越接近現代的古人,對于文言文的使用頻率也許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高。
史書上,明神宗萬曆皇帝曾對太子說過這麼一番話:
我的慈愛、教訓、天性之心,你是知道;你的純誠、孝友、好善的心,我平日盡知……我思念你恐有驚懼動心,我着閣臣拟寫慰旨,安慰教訓你……今日宣你來,面賜與你,我還有許多言語,因此,時忿怒、動火,難以盡言。沒有之乎者也,連朕都沒有,幾百年前的帝王之家,皇帝訓斥太子的話,聽起來和今天你爸訓你也沒有太大分别。
萬曆皇帝和爺爺嘉靖皇帝,雖然教訓兒子有一套,但自己卻數十年不上朝。/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時間再往後推一個朝代,在各種穿越小說、清宮電視劇裡,四爺雍正皇帝率領後宮嫔妃,恨不得張口閉口念詩詞,下筆盡是文言文,文绉绉得很。
可曆史上的雍正帝是怎麼給田文鏡批奏折的呢?“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這段朱批也給許多文創産品帶來了靈感。
從小受過嚴格古文教育的皇帝,寫奏折時都忍不住“偷懶”寫幾句白話,至于平民百姓、販夫走卒怎麼說話,去讀一讀《金瓶梅》《紅樓夢》《水浒傳》《儒林外史》就一目了然了。
《紅樓夢》裡出身大戶人家、精明強幹的王熙鳳,卻并不識字,自然也不會用文言文寫作交流。/ 87版《紅樓夢》
這樣看來,我們今天束手束腳地用所謂的“文言文”寫漫威故事,用所謂的“詩經體”湊韻腳,然後對着四不像的成品拼命鼓掌,是不是也太刻奇了些?
《太子妃升職記》劇照。
✎作者 | 曹徙南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