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梗的人是什麼樣的人?時隔兩年,《最強大腦第七季》中的潘周聃意外走紅,成為網上的“熱梗”從做核酸、吃辣條到喂貓糧,“萬物皆可潘周聃”對此有媒體質疑:這究竟是無聊還是新潮?“玩梗”真的是當代年輕人的社交密碼嗎?,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玩梗的人是什麼樣的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時隔兩年,《最強大腦第七季》中的潘周聃意外走紅,成為網上的“熱梗”。從做核酸、吃辣條到喂貓糧,“萬物皆可潘周聃”。對此有媒體質疑:這究竟是無聊還是新潮?“玩梗”真的是當代年輕人的社交密碼嗎?
當下,“玩梗”已經成為年輕人的流行文化,但人們仍然很難定義什麼是“梗”。或許因為“梗”本身就是一種心照不宣的表達方式,一個詞、一句話、一個表情包,或一個動作、一個橋段,就能瞬間引起知情者的共鳴,體會到其中的笑點和内涵。而對圈外人,那些“YYDS”“AWSL”“集美”……就像是警匪片裡的黑話,令人不明所以,一頭霧水。也正是因為這一屬性,讓梗成為年輕人快速辨别同類的“暗号”。
“玩梗”帶來的身份認同和情感共鳴,讓梗具有了極強的社交功能。中青校媒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年輕人熱衷于“玩梗”的原因包括:方便與朋友交流(47.78%),利于語言表達更有趣(75.71%)等。心理學家也指出:建立并加強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聯,定義自己,讓更多的人認同我認同的事物,是網友熱衷“玩梗”的幾個主要原因。但我們必須注意到,“玩梗”在帶來身份認同的同時,也造成了話語鴻溝。尤其是二次元、飯圈、電競圈等亞文化圈層中誕生的梗,有着與生俱來的排他性和私密性。過度“玩梗”,隻能讓人在小團體内部圈地自萌,隻會讓社恐的更加社恐,無助于年輕人拓展交際圈、融入現實社會。
與“玩梗”帶來的快樂相比,其弊端相對不顯,卻持久深遠。雖然很多梗聽起來幽默有趣,但高度提煉、易複制、同質化等特點,令其缺乏文化内涵,習慣于“玩梗”的年輕人,語言會越來越貧乏,患上表達失語症。另一方面,資訊的高度發達和輿論熱點的迅速轉換,讓網絡熱梗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如有研究生吐槽說,因為準備論文“斷網”一個月,回來後發現看不懂微信群和朋友圈的消息了,感覺跟不上小夥伴的步伐了。這讓他反思起“玩梗”的意義:“在一些轉瞬即逝的事情上花費時間,真的有價值嗎?”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玩梗”有其産生和演化的邏輯,但我們必須警惕它帶來的娛樂至死傾向,以及對明确是非觀、價值觀的消解。
不可否認,“玩梗”是當代年輕人面對壓力、焦慮時苦中作樂的窗口。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玩梗”不是萬能的社交密碼,再新奇的梗也隻是一時的“語言狂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最終還是要回歸平常真實的生活,多一點真誠,多一點思考;不要盲從,不要跟風,做一個有主見有智慧的人。
來源: 南京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