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端午節相比南方,似乎冷清了點,因為南方水多,會組織跑龍船,賽龍舟等活動,我們東北的老家實實在在,除了包粽子,挂艾蒿沒太多講究,但也過得有滋有味兒。
碧綠的粽葉早早就上市了,端午節前一個月,家家戶戶便開始張羅包粽子,于是買糯米,選粽葉,割馬蓮…..便熱火朝天地鋪展開來。小時候生活條件差,非常盼望過年、過節,特别是中國那些傳統節日,因為農村老人隻認自己的傳統節日,那些西方的節日絲毫引不起他們的興趣。
準備工作要做好
媽媽把精心挑選的大黃米和糯米分别泡上,我們管這叫“糟米”,每天按時換水,防止發黴,然後米就一直泡着,大概六七天後,用手一撚,那被泡過的米就在拇指和食指中被壓成面粉狀,據說這種泡出來的米,粽子才軟糯可口,因為當時條件有限,大黃米是自家地裡産的,糯米是用大黃米換的,棗粽是很奢侈的,通常上一年,自家樹上的棗晾幹去核,留到端午節包粽子,像現在的市面上賣的肉粽,蓮蓉、果味兒的,想都别想!有的人家沒有大棗,放上一把紅小豆也不錯。
洗好粽葉,澄清米,馬蓮葉子也是路邊割來的,曬幹放鍋裡蒸一下就可以像繩子一樣有韌性,綁粽子結實而且味道也好。媽媽把翠綠的粽葉折成一個三角形的”小漏鬥”,然後往裡面放糯米,黃米、大棗,“小漏鬥”下面滴着水,媽媽反手一口,迅速把小漏鬥給蓋上,抽出一根馬蓮三下五除二就纏好了一個粽子。拎着小粽子,我左看右看,稀罕極了,待到所有的粽子都包好,放在鍋裡,它們一個個,一排排就像威武的士兵,傲然挺立,帥氣十足。
擺好粽子,媽媽找來一塊光滑的瓷磚,清洗幹淨,壓在粽子上面,我有些莫名,她笑着告訴我:“這是防止水沸騰起來,把粽子弄壞,米跑出來就一鍋粥,不好了。”原來這樣,小粽子也是很調皮的,必須要管住它們,否則它們亂跑就廢了。香味很快彌漫了我們的屋子,煙霧缭繞,熱氣騰騰,低矮的房舍,奔跑的孩童,煙火氣的小村,那時那景,祥和自然。
粽子出鍋後用一大盆冷水泡起來,一是保持粽葉的青翠顔色,二是讓粽子裡面迅速降溫,形成一團,葉和米不至于粘連。所以說中國勞動人民是最有智慧的,僅是包粽子就用上了物理原理、諸多竅門和生活經驗。
剝開一個粽子,黃的如金,白的似玉,黏黏糊糊,軟軟糯糯,沾上一點白糖入口即化,糯米香,黃米柔,粽葉清新的味道一同萦繞味蕾,讓你大快朵頤。
等到端午節那天早晨,我和小夥伴們上山采艾蒿,爸爸在家打掃庭院,奶奶疊小葫蘆,做小掃帚,還有孫悟空呢!媽媽把大紅皮的雞蛋放在鍋裡,在再撒上幾片艾葉。竈膛裡的火呼呼地燒着,鍋裡的紅皮雞蛋,煮熟後與粽子放在一起,紅綠相間,讓人垂涎欲滴。
門前艾插好了,奶奶用五色絲線把小葫蘆系在艾蒿上,然後給我們每人身上縫一把小掃帚,一個紅布葫蘆,還有一個孫悟空,這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小孩子帶掃帚,是辟邪,掃走病災;紅布葫蘆是平平安安,福祿雙全;孫悟空是降魔除妖的,也是用來保護孩子們,寄托美好祝福的。
如今,風俗已經大不如從前,每到端午挂艾的習慣還在,但似乎少了很多情調,有的人家也會插柳條,預示“順溜”,還有門上插桃枝的,意為逃(桃)過一劫,但我還是喜歡家鄉傳統的風俗。
青山下,小河邊,投艾草,祭屈原。包角粽,香又粘,小紙葫蘆一串串,掃帚、大聖護周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