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鼓山湧泉寺是全國重點寺院,有“八閩首刹”之譽,其東南山谷中有其廨院名“般若苑”。其山門内照壁上“空碎碎空”言及其“般若”意。
想起大學時聽方立天教授講佛教哲學時提到,《心經》中有主張“五蘊皆空”,禅宗不立文字,核心思想是“一切皆空”。空者,虛空也,所有的執念皆為空,應破碎之而求悟,而空本身亦為一種執,也要破碎,方可證悟。空碎,而碎空,進入一種甚深的禅定狀态,空空如也,天地平沉,離悟而佛近了,就無所謂空了。
所以佛禅有說,世界上是不存在實體的自我的,應當以“諸法無我“”為根本義。“無我”有二,即“人無我和法無我。”
中國現當代佛教領袖、福建古田出身的圓瑛大師曾有一禅聯說:“法身千嶂月,聞性一聲鐘。”此聯诠解了“法無我”的途徑。
證得清淨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即是“法身”。“法身”是不生不滅的,無形而随處現形,也可以稱為“佛身”。人之心性即法身,“心是法身,能生萬法”,所以又有“心法身”的說法。若執于“法身”,便有“千嶂月”,難達“無我”,無法“空碎”,更無法“碎空”了。
那如何做?
圓瑛大師認為應有“聞性一聲鐘”的悟。
佛典中有一個故事,說佛召集衆弟子,叫阿難去撞鐘。阿難撞了鐘以後,佛一問:“聞否?有聲音否?”弟子答曰:“聞,有聲!”鐘聲消減逐漸消失後,佛又問:“聞否?有聲音否?”弟子答曰:“不聞,無聲音。”佛又三問:“聞否?有聲音否?”皆同樣答說。佛就說,不管有沒有聲音,都在聞。無聲音,也是聞,聞到的是寂靜。所以要靠“聞性”起作用,聞性就是“清淨自性”。
或許這是說自性清淨,或可“法身”空碎,碎空“無我”,而悟而證悟而成佛?
“般若”即“智慧”之意。福州鼓山有著名的“鼓山禅”,力主“禅淨合一”而緻“般若”,這是鼓山祖師永覺元賢倡導的鼓山禅的精髓。
永明延壽大師在他的《四料簡》中,有一段關于“禅淨合一”的論述,或可解釋其宗:“有禅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随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為此,般若苑近年舉辦了數次 “禅淨佛七”共修法會,說是讓信者樹立正知正見,學修并重,“于浮塵變幻的世間得法益,找回生命的自在與喜悅”。
禅語唯心,禅寺甯靜,禅境飄渺。拿起與放下,舍與得,皆不是等閑輕易之事。我等入現實般若苑中,不如安靜賞景閱僧,或也是一種智慧吧。
據記載,般若苑初名般若庵,乃尼衆禅修之所,始建于明崇祯年間,距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年的曆史。2006年,鼓山湧泉寺重修并開放之,成為福州鼓山風景區之新晉網紅旅遊點,而信衆來此參佛、禅淨共修者也日衆。
走過“空碎碎空”照壁,便豁然見一排曲折水榭蜿蜒于綠樹繁花環繞的放生池上,雅緻清幽。
立于榭廊上,三兩隻白鵝黑鴨遊過,自由自在。錦鯉靈活盤梭,烏龜不緊不慢,快慢之間,劃開圈圈水波。
陣陣清風拂過,于夏日中是一種清爽,伸展身子,擡眼便可望及遠處鼓山絕峰聳入藍天,俯視般若苑的主殿“和諧寶殿”,及兩翼的“悲智雙塔”。
悠然間,踱過曲折水榭,穿越長廊,内壇正在做佛課,不便擾之。
向上來到和諧寶殿,殿前大坪,四周長廊。寶殿面闊三間,奉三世佛尊。
凡寺俺,多有塔。般若苑的塔稱為“悲智雙塔”,各十二丈高,有七級。寶殿西翼為“觀音寶塔”,東側“文殊寶塔”。觀音菩薩以慈悲普渡衆生,文殊菩薩以大智啟示佛之功德,激勵來者。故稱兩塔為“悲智雙塔”。
《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建塔、護塔、禮塔,具無量功德。故“悲智雙塔”内各供萬尊菩薩,信者禮參之甚多。
繞過塔後,眼見兩棵參天古樹,皆一百五十歲了,華蓋遍野,樹影下的地藏菩薩殿内,佛衆也正在行佛事。隻在殿前古樹下靜靜“聞”之,一僧飄然而過,斑駁樹影中的那身黃色袈裟,揚起的可是他心中的佛音掠影?
般若苑,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有閑了,來此一遊,倒也是浮噪塵世中的一種清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