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攴”部的一個漢字:“攸”,在現代漢語中,“攸”是現代漢語通用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
攸。讀yōu。《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攸,行水也。從攴,從人,水省。[氵攴],秦刻石《繹山》文攸字如此。”會意字。本義是水流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水之安行為攸。”段玉載認為水能夠安然而行,就是攸。
是會意字不假,但這個字另有造字原理。看字形演變:
(攸的字形演變)
據《字源》:“攸”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作手持直棒、帶杈棒或帶柄擊人狀,蓋會擊打意。到西周時,發生三種變化一種是人與攴之間衍生出一豎筆,代表着主流方向;一種是人與攴之間衍生出三點、兩點或一點水;一種是人的豎筆上衍生三橫。戰國時,第一種變化消失,人與攴之的豎筆不見。第二種變化保持着,但與前代不同。人與攴之間有一點的消失,有兩點的保存,有三點的變成水字,作從攴從水,人旁不見。《說文》在整理小篆時,恢複了人與攴間衍一豎筆者(許慎分析作從攴從人、水省,屬于理據重構),以為正體;保存了從攴從水者。隸變後楷書分别作“[氵攴]”與“攸”。今通用攸,少用“[氵攴]”。
《說文》本義為“行水”,即流水,蓋假借義,引申指居處,處所。徐锴《說文系傳》:“攴,入水所杖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攴取引導之意,人謂引導者。”這兩個解說,都是在許慎解字的基礎上,又加了自己的【猜想】,把“攸”字理解為入水的樹枝(手杖),用以引導水流方向的。
我們也可以【猜想】一下這個字的造字方法:最開始就是擊打之意。後來在西周時,人被打,流出鮮血,或多或少(有三點、兩點、一點),就是中間的“水”的來源,到許慎整理小篆,成保留了“攸”的字形,并總結出“行水也”的字義,把攸的本義歸為流水之貌。
因為曆史積習成俗的原因,我們解說“攸”字,仍以《說文》為準。本義就是水流貌。
(流水貌)
這裡引用的“攸”的另一個“氵”的字形,指的是出現在《繹山刻石》中的“[氵攴]”,現在我們見到的繹山刻石版本中,“攸”就作“攸”的字形,可見在漢時,繹山刻石上的“攸”還是“[氵攴]”,隻是後來繹山刻石敗毀,後刻版本的“攸”字形,就成了現在标準小篆的“攸”的樣子:
(現存版本《繹山刻石》中的“攸“)
許慎“行水也”的字義,經典中沒有應用實例。
本義之外,“攸”後來有了很多用法:
(1)迅疾。《孟子·萬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趙岐注:“攸然,迅走趣水深處也。”剛放它(魚)時,死氣沉沉的,過了一會兒,就歡樂起來,很快就迅疾遊往水深處而找不見了。
(2)處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攴部》:“凡可安為攸。”《詩·大雅·韓奕》:“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鄭玄箋:“相,視;攸,所也。”意思是蹶父為女兒找婆家(“處所”義),找到韓國最為理想。
(3)自得貌。《正字通·攴部》:“攸,自得貌。”後世“自得貌”這個意義時,用“悠”。
(4)連詞。于是。《詩·小雅·斯幹》:“風雨攸除,鳥鼠攸去,君子攸芋。”高亨注:“攸,于是。”(堅固的大屋内)于是風雨停了,尖嘴燕雀賊老鼠也鑽不動了,這就是咱君主安居的王宮啊!
(5)助詞。用法有二:其一、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詞組,相當于“所”。如:責有攸歸;性命攸關。《詩·大度·靈台》:“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鄭玄注:“攸,所也。文王親至靈囿,視牝鹿遊伏之處。”君王在那大園林,看母鹿伏在樹蔭下。
(麀鹿攸伏)
我們在标題裡所舉的“生死攸關”是漢語成語,較為常用,這裡的“攸”,就是“所”,是助詞。意思是指生死存亡的關鍵。比如:遵義會議是我黨曆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陶淵明《詠三良》詩:“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用的也是這個用法。
(遵義會議會址)
其二、用在句首或句中。《書·洪範》:“四曰攸好德。”
(6)通“悠”。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攸,假借為悠。”有兩個用法:其一、憂愁。朱班《說文假借義證》:“《禦覽》引《詩·子衿》作‘攸攸我思’,《爾雅》釋文引《詩·十月之交》作‘攸攸我裡’,今二詩俱作悠悠,《心部》:‘悠,憂也’。則攸當為悠之省借也。”《左傳·昭公十二年》:“恤恤乎,湫乎攸乎!”俞樾《群經平議》:“攸即悠之假字”按:杜預注:“攸,懸危之貌。”意思即:憂愁啊,愁啊,憂啊!其二、久遠。上面提到的《繹山刻石》,“登于峄山,翠臣從者,鹹思攸長。”這裡的“攸長”,就是“悠長”。
(曆史悠久的長城)
(7)縣名。漢代所置,治所在今湖南省攸縣東,具體見《漢書·地理志下》。
此外,“攸”還是姓氏。《姓氏急就篇》:“北燕有攸邁。”
“攸”的小篆寫法如圖:
(攸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608,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