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決篇》中說:“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認真研究以往的事,細心預判未來的事,同時參考日常的事,如果經綜合研判可行,就作出決斷。
《鬼谷子》一書内容豐富,是非常注重行動的實踐哲學,講究順應時勢,一直為曆代政治家、軍事家所重視。該書又名《捭阖策》,是戰國時期“謀聖”鬼谷子的重要著作。鬼谷子,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精通百家學說。著名的縱橫家張儀、蘇秦就是他的學生,《史記》說他們“習之于鬼谷先生”。
重視借鑒曆史,一直是我們的文化傳統,成為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及國運、族脈所系之本。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曆史記錄的國家,從甲骨文、金文、《尚書》《左傳》、司馬遷的《史記》,再到曆朝曆代重視修史,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我們的文化傳統有着明确的“經世緻用”思想,“經世緻用,是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它遠溯于春秋之末,成熟于明清時期,貫穿于史學發展的始終。”
因此,後人在為人、立世、施政、治國時都可以“度之往事”,因為我們有着豐富的曆史可資學習借鑒。正如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所說的撰史宗旨:“征諸人事,将施有政。”
西漢賈誼寫過著名的《過秦論》,這篇文章就是從各個方面分析秦朝的過失,總結秦朝速亡的曆史教訓,以作為西漢建章立制、治國理政的借鑒,是一篇見解深刻、富有感染力的政論文章。在文章結尾,賈誼明确提出:“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我們的文化傳統重視曆史,同樣也注重研究未來,早在《禮記》中就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淮南子》中講了塞翁失馬的故事,并不是塞翁能掐會算,而是塞翁在對現實觀察的基礎上養成了研判未來的思維習慣。北宋名臣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帶着他改嫁朱文瀚。朱文瀚的幾個孩子在生活上有些揮霍過度,範仲淹勸他們也不聽。範仲淹盡管年幼,卻能安貧樂道,因為家裡條件艱苦,他就借居在寺廟讀書,苦心研讀《易經》《左傳》《戰國策》《史記》等典籍和詩詞歌賦。生活上,範仲淹就把從家中帶來的小米一次煮上一鍋,待冷卻後劃上一個十字,拌上鹹菜末,一次隻吃一塊,即“劃粥斷齑”。朱文瀚知道後,就預判此子将來定是棟梁之材。果然,範仲淹不負衆望,成為名滿天下的政治家、文學家,黃庭堅評價他為“當時文武第一人”。
“驗之來事”,其實就是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這是為實踐反複證明了的科學方法論。做事情能夠有長遠規劃和預先判斷,這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特質,也是中國人民幹事創業的秉性。我們不為風吹草動所迷惑,也不為一時得失而搖擺。
前文所述“經世緻用”,雖然是由明清易代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明确提出,但是在中華文化中一直是居于主流的經脈,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的作風密切結合,則天下無不可為之事。
總而言之,我們的一切工作還要立足當下、着眼長遠,既“度之往事”,又“驗之來事”。這一“來”一“往”的落腳點就是以史明志,認清我們所處的曆史方位,增強曆史自覺,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開創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曆史偉業。
◎本文原載于《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劉同華),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