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輿論的界限

輿論的界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8 19:12:23

寒假的讀書分享活動,我選擇了《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這本書。在單看書名的情況下,“輿論”二字便吸引了我的眼球。

輿論的界限(沉默的螺旋:把握輿論)1

顯然,輿論對我們社會中的個人都有着深刻影響。文中作者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該理論介紹了一種社會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當人們深陷輿論中心,如果自己的觀點得到了更多有力的支持,就會更加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自己的觀點被逐漸抛棄了,他們就會趨于保持沉默。

這一理論來源于1965年阿倫斯巴赫民意調查研究所對德國大選進行的研究。在這次大選中,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這兩大黨派在幾個月以來一直保持着“齊頭并進”,但卻在最後時刻出現了“剪刀手”差距。書中稱這種現象為“最後一分鐘的動搖”,最後階段有部分選民出現了随大流效果,轉投了選舉預測中更強勢的一方。

這本書主要以調查研究的方式來推動文章的進展,列出了許多有對比,有力度的圖表和數據。這使文章更加客觀,更具說服力。這本書以我現在的水平來講,我覺得是有些吃力的。對這本書提出的一些觀點,我有一些淺薄的想法。

“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檢驗和證明。人們可以通過這一原理來推動輿論發揮作用。比如一則新聞事件被發到網上,起初,網友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各個角度的分析和評價。但是通過輿論的發酵,可能就隻有一種主流觀點占據首要地位。這也就意味着輿論具有可操控性。通過網絡大v,名人等具有号召力和影響力的人對新聞事件進行評判和公開發表觀點,從而對網民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這使那些同樣觀點的人會更加勇于表達,從而輿論也會被引導到一個希望發展的方向去。這種輿論的引導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處,也有弊端。它可以讓社會輿論更加正面客觀,但也有可能被有心人所利用,造成一定的傷害。

上文也已經提到“最後一分鐘的動搖”,最易發生這種情況的人是那些自我意識弱且對政治缺乏興趣的人。如果說這種現象要和我們廣告學專業相聯系,我最先想到的是上學期市場營銷當中所學的“營造購買氛圍”。前者是選民轉投更加強勢的一方,後者是消費者跟風沖動購買商品,這兩種現象的出現,主人公都是不客觀理性的,顯現了随大流的情況。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這種“最後一分鐘的動搖”之後,同樣可以把它應用在我們所學當中。但在現實生活裡,希望我們都不要做随大流且毫無主見的人。

輿論的界限(沉默的螺旋:把握輿論)2

“我們才有意識贊揚獨立和成熟的思考,以及對通過自己思考所作出的判斷的不容動搖的堅持。”我們都不願意做毫無主見随大流的人,我們都希望自己有明确的方向,理智的判斷和成熟的見解。能夠做到這些的必然是有着豐富的見識和睿智的思考。“模仿源自兩種動機:學習和孤立恐懼”。這個觀點中的“學習”我覺得就是指那些十分有學識,有着豐富且強大的内心世界的人。他們不懼怕孤立,他們勇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并且以此為獨立自主的憑證。我想我們都希望成為這樣的人。

文中講到,“沉默”可以作為人們表示贊同的符合,因為如果人們不同意的話,很容易說不。 我覺得這一點可以應用于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你遇到了一個你本身不太願意的事情,我覺得最好就是要明确表示拒絕,而不是沉默不言,給别人你同意的假象。同樣的,當我們向别人提出一個要求,别人報以沉默,我覺得也應當思考一下别人是否真心願意。

我從網上查閱到,這本書有着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理論,受到了廣泛好評。但是針對“沉默的螺旋”也有許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因為在現實世界裡,也确确實實有許多人并不會因為孤立風險而選擇緘口不言。因為即使感到孤立,人也很有可能在“權衡利益”後采取行動,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時不僅不沉默,還可能發出攻擊性的言語或行為。我們确實擁有規避風險的能力,但同時我們也會有正義的選擇。韓國有部著名的電影《熔爐》,這是一部改變了韓國法律的電影。這部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當中的律師為了讓受盡侵犯的小孩得到正義的伸張,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沒有害怕孤立,沒有選擇規避風險。就像影片當中所說“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那些不會保持沉默的人,是因為心中有太多事情比害怕孤立要重要得太多。

我把題目定為《把握輿論,分離輿論》,是因為我們生活在當今這個社會,要了解這個社會的輿論導向,這樣才能使我們明白如今時代所傳播的價值觀念,所流行的時代潮流。如此更加有利于學習和工作。但是,我們不能深處于輿論中心,那樣可能會迷失自己。而應該分離輿論。輿論之餘我們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得好,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益處,但如果沒有把握好那個度,就有可能深陷其中。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輿論對我們的影響,并且覺得這些是可以作用于我們的所學之中。但更大的感觸還是,我們不應當被輿論所左右,在我心裡,那些會被輿論所控制的人都是精神世界匮乏的人,他們沒有自己堅定的想法。或許随大流在很多時候确實會讓我們逃過孤立,規避風險,但是這樣的自己毫無思想。當年明月面對不識時務,不知變通的黃道周,曾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感歎到“人至少是要有一點精氣神的”,我也覺得我們每個人至少是要有那麼點精氣神的。

(作者:鄭州工程技術學院2020級廣告二班韓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