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竹之雅意在于清幽,風骨亮節,與梅、蘭、菊三友并列“四君子”。人常說瘦竹,并且比喻那些為人廉潔剛正不訛的仙風道古。想必一些無欲則剛的人多數都是瘦人之故,所以我們必定想到竹。當然竹還有很美的神話傳說,傳說在遙遠的古代,舜的兩個妃子曾經為了舜逝,二人紛紛投江。最後淚灑清竹,成為至今仍津津樂道的“斑竹”。這是一段神奇的愛情傳說。
斑竹
蕭湘妃子的故事為竹很好的做了代言。當然竹也代表高潔,枝枝節節,蒼盡有力,在中國畫中我們看到墨白相間的鮮明對比。是古意,是古風,讓人震撼,思緒萬千。有詩贊美曰:“末出土時已有節,待到淩雲更虛心。”
鄭闆橋竹子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貧壤,伐後可複生的頑強特點,對于以物明志的中華民族來說,人們可從竹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啟迪。曆代文人騷客,詠竹的詩、文不計其數。賞竹、詠竹、寫竹、慕竹高清堅貞,成為長盛不衰的高雅風尚。他們或以竹喻品質氣節,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曆代以竹為題的畫家數不勝數。這無數的竹詩、竹畫,展示了人們由竹而産生的豐富的聯想。
解州關帝廟漢夫子風雨竹
竹,挺撥剛正,綠葉婆娑、蓬勃灑脫、高雅清幽、冬不凋落。人們愛竹它哪“依依君子德,無處不相宜”。山有竹則山青、水傍竹則水秀。竹是美的,長在哪裡,便給哪裡帶來了超凡的風韻;生在哪裡,便哪裡染上脫俗的情趣。
潭柘寺金鑲玉竹
當你置身于竹的世界,它會使你心曠神怡,忘記一切煩惱。竹,輕而不佻。其莖有方圓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無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廟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風揚其勁節,沐春雨聳其玉筍,披月輝露其窈窕,偎峭石顯其輕靈;傍窗而植,賞月投之秀姿;臨池而栽,顧波泛之倩影。宋代蘇東坡曰:“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人愛竹之情,由此可見一斑矣。
竹,以其剛直青翠,搖曳多姿,清香襲人,歲寒而不凋的獨特風韻,赢得了人們的喜愛和稱頌。它虛心勁節,似人的正直謙虛,一身正氣,最富有獻身精神。白居易的詠竹詩:“不用裁為嗚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裡看”,道出竹子淡泊清高,虛心堅定,淩雲奮發的品性。
司馬光有首《種竹齋》詩寫道:“吾愛王子猷,借齋也種竹。一日不可無,潇灑常在目。”晉代的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子猷)的确是愛竹如命,達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有一次,他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院裡暫住一段時間,剛到宅子,便令家人在房前屋後趕快種上竹子。家人不解地問:“暫時住一下,何必這麼麻煩呢?”王子猷打着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着竹子說:“何可一日無此君!”他愛竹,甚至到了見竹不見人的可笑程度。
一日王子猷出行經過吳中(今江蘇吳縣一帶),看到一戶士大夫人家庭院中種有好竹,立刻命令停車,徑自闖進那家庭院,旁若無人地欣賞起來。當主人得知過客是大名鼎鼎的王子猷時,就趕忙派人灑掃廳堂預備款待,不承想王子猷賞竹完畢,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揚長而去。主人也不含糊,當即命家人關好院門,實行“全家戒嚴”,不讓王子猷出去。直到這時,王子猷才猛醒過來,自己隻管貪戀竹子,至今還未與主人說一句話呢,這才留下來,與主人飲酒談笑,盡歡而去。
鄭闆橋喜愛畫竹,是因為竹最能體現自己的性格特征。鄭闆橋号稱“三絕”:即詩、書、畫。他在這三方面都是造詣極深,結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所畫之竹蒼勁蕭爽,疏落有緻。他曾自定書畫潤筆條例:“畫竹多于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隻當秋風過耳邊”。在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後,隐藏着對世俗無情的揭露和譏諷。
竹,文人騷客愛之深也,無非愛惜羽毛,彰顯高風亮節的情操。田園一畝,草廬三間,植草種竹,養花釣魚,邀朋呼友,煮酒烹茗,酣暢淋漓,豈不樂乎?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2017.1.14榆木齋
更多精彩文章敬請關注微信公衆号;
易花得木(yihuademu)(服務号)
宜花得木(yihua-demu)(閱讀号)
傳播精彩文化,打造精緻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