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九年(1670)仲秋,62歲的詩人吳梅村一葉扁舟自太倉經婁江到古城嘉定,參加侯涵(字研德)舉辦的“明月詩會”。吳梅村曾多次來過嘉定,還寫了《疁土歌》、《木棉吟》等詩歌,後被收入康熙《嘉定縣志·藝文志》中。
詩會在侯氏東園(又稱“矩園”,在今秋霞圃北首,園址已廢。)舉行。參加詩會的還有當時的著名詩人宋琬、王泰際、蘇淵、陸元輔等十餘人。作為“江東三大 家”之一的吳梅村則自然是這次詩會的班頭。詩會結束後,結集成一冊《明月詩筒》,其中吳梅村的《臨江仙·過嘉定感懷侯子研德》一詞,最為突出:
苦竹編籬茅霞瓦,海田久廢重耕。相逢還說廿年兵,寒潮沖戰骨,野火起空城。
門戶凋殘賓客在,凄涼詩酒侯生。西風又起不勝情,一篇《思舊賦》,故國與浮名。
詞的上半阙一開頭就把讀者引入了一個萬家墨面、滿目凄涼的境界。
此時離慘烈的“嘉定三屠”已經25年,但眼下嘉定的景象卻還是這樣:人家以苦竹作籬笆, 用茅草當瓦片,海濱荒蕪了多年的田地開始有人重新耕作,似乎有了一點活氣,但人們相見時還在心有餘悸地談起“廿年兵”(即20多年前發生的“嘉定三屠”),當年的“戰骨”、“野火”、“空城”仍讓人不寒而栗。
身在嘉定鄰縣的詩人對嘉定當年的那幕慘劇耳聞目睹,了如指掌,在他的被稱之為“一代鼎革之 言”的史料筆記《鹿樵紀聞》一書中,曾辟有“嘉定三屠”,以專章詳細的記述,由于這個曆史大背景,詩人的筆觸顯得激楚蒼涼、聲情悲壯。
下半阙 叙述了詩會主人侯涵一家的遭際。伯父侯峒曾死于清軍屠刀,以身殉國
父親侯岐曾因掩護愛國詩人陳子龍被殺。侯氏一族在這次改朝換代的曆史大變動中徹底破了 家,侯家的“門戶凋殘”,詩會上知己相逢,舉杯互問,景象異常凄涼。
正是仲秋,西風起了,此時自然想到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所作的《思舊賦》。當年 “竹林七賢”中的嵇康等人被司馬氏殺害後,向秀不敢大聲抗議,隻能以隐晦曲折的筆法寄托自己的哀思,詩人引用《思舊賦》的典故,顯得貼切自然,其意在思念 以身殉國的抗清志士侯峒曾、侯岐曾等人。
梅村的詞作不多,大多作于晚年,被人稱為“白發填詞”,其詞風與詩風近似,清麗哀婉,聲情悲壯,悲感萬端,感人至深。這首詞意境凄婉,寫景寫情,抒發了濃郁的家國身世之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是他晚年難得的好作品。
原标題:激楚蒼涼的悲歌
——吳梅村《臨江仙·過嘉定感懷侯子研德》賞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