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楓橋夜泊小學生配圖

楓橋夜泊小學生配圖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47:14

多年前,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寫過一首打油詩:

北方下大雪,群雁早南歸。

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

楓橋夜泊小學生配圖(小學生讀楓橋夜泊)1

華老是很喜歡古典文學的,特别是唐詩宋詞。但此次,他寫這首打油詩,卻是在調侃唐代大詩人盧綸的一首唐詩《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大家請看全文: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将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華羅庚其實提出了兩點疑問:第一,北方下大雪的時候,大雁都南飛了,哪來的大雁;第二,都說了月黑了,那怎麼又看得清天上高飛的大雁,視力真那麼好?

楓橋夜泊小學生配圖(小學生讀楓橋夜泊)2

對于這兩個疑問,很多生活在北方的朋友都給出了答案:北方下雪早,經常會出現下雪天有大雁還沒有南飛的情況。至于月黑見大雁,詩人筆下的看見雁飛很有可能隻是聽到雁叫。總之,一切都是意境的烘托,沒必要用科學的眼光來摳字眼。

很多朋友有一個觀念:“古人寫的東西就一定是不容質疑的,但凡去質疑它,就是沒事找事”!對于這一點,筆者不敢苟同。任何文學作者寫出來就是讓人品鑒的,讨論其合理性,也是一種品鑒方式。雖然多數質疑最後都被證明是錯的,但這樣的讨論,會讓大家對詩歌有更深的認識。

楓橋夜泊小學生配圖(小學生讀楓橋夜泊)3

無獨有偶,作為一位一線教師,筆者的一位朋友也給我講了她班上一個同學的提問。這個問題,硬是讓她這個小學語文老師都答不上來。事實上,這個問題筆者也不是第一次看見,小時候我問老師這個問題,她也并沒給我解釋清楚。可見這個問題,并不是孩子們在挑刺,不少老師也不懂。這個問題是針對《楓橋夜泊》的: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這首七絕有多出名,大家都知道,在國内火,在日韓等國也很火,甚至讓寒山寺、楓橋等地也火了。當然,張繼也是憑此詩一詩成名。

楓橋夜泊小學生配圖(小學生讀楓橋夜泊)4

我國著名學者俞陛雲先生,曾說過一段頗有意思的話:

“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有不幸耶”

這話其實有點兒替其它七絕抱不平了。唐代那麼多經典七絕,偏偏這首紅成這樣,所以他認為詩的名氣大小,還是要看點運氣的。對于他這一說法,筆者認為他其實隻說對了一半。這首七絕在外國走紅,确實有偶然因素在裡面,但還是略微地低估了它的魅力。唐代有名的七絕确實不少,但《楓橋夜泊》顯然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其意境之美,遣詞之精準,在唐詩中是獨一無二的。

楓橋夜泊小學生配圖(小學生讀楓橋夜泊)5

回到小學生提的這個問題,他認為這首詩有一處錯誤:霜是地面上的水氣遇冷形成的,所以它是從地面升起的,隻會出現在離地面很近的地方,怎麼可能出現“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情形呢?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位小學生說的确實是沒錯的。有生活經驗的朋友應該都是知道這一點,霜華在地不在天,滿天都有的那不是霜,那多半是霧。所以在古詩詞裡,多數文人提到霜,都是寫它們近地面的。比如王國維寫的“滿地霜華濃似雪”,李白的“疑是地上霜”,等等。

楓橋夜泊小學生配圖(小學生讀楓橋夜泊)6

那能否認為張繼這就寫錯了呢?顯然不是,事情上這正是張繼的高明之處。有兩個理由,可以解釋這句詩:

首先,這是一種通感的寫法。泊船在江面上,張繼在茫茫夜色中首先感受到的應該是一股寒氣,這是他的感覺。這讓他感覺自己被層層霜氣包圍,然後它把這種感覺用視覺描寫的方式呈現了。這種通感的寫作方式是很常見的,用在這裡,目的就是為了襯托詩人内心孤寂,以及環境的幽冷。

其次,它符合古詩詞裡“無理而妙”的概念。宋代著名評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辯》中提出過:“詩有别趣,非關理也”的概念,指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的藝術效果,故意寫出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詩句。

楓橋夜泊小學生配圖(小學生讀楓橋夜泊)7

這并不是說寫詩就能毫無章法,不管寫得多不合理,多怪誕,都是高明的。“無理”的寫法,可能寫得讓人無法接受,也可能寫出妙境,一切就看詩人的具體運用方法。張繼這首詩,将“無理而妙”用得十分地道。它對後3句意境的烘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用在整首詩裡也毫不違和。這其實也正是很多朋友,這首詩背了很多年,卻并有發現它其實寫得不太合常理的原因。

綜上,“月落烏啼霜滿天”并沒有寫錯,而且恰恰說明了張繼的高明。不過,正是這位小學生的這個疑問,讓我們對這句詩有了更深的認識,這種質疑本身是有意義的。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