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講述廣州故事的電視劇

講述廣州故事的電視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8 00:41:17

文/金羊網記者 艾修煜

視頻/金羊網記者 林桂炎

康天庥的真名并不叫康天庥,這個名字是他8歲時得來的。

小學二年級,活潑調皮的他,被越秀區少年宮的周小琪老師推薦試戲,從此之後,康天庥就過上了平日上課、周六日拍戲的生活。到今天,18年過去,劇拍了3000多集,康天庥也成為一名專業藝人。

講述廣州故事的電視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1

劇裡的名字被叫到劇外,康天庥并不排斥,反而覺得非常自在:“大家叫我天庥,我感覺很好,叫我本名反而有些别扭。”

而劇集本身,雖然背上了“中國最長壽情景劇”的頭銜,卻俨然還處于青春期,容光煥發,長期以來備受觀衆追捧。

它,就是本土情景劇《外來媳婦本地郎》。根植于本土所帶來的極強生命力,令它迄今沒有結束的迹象,3000多集或許隻能算是一個開始,因為身處開放前沿的廣東,豐富多彩的市井生活為該劇提供着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更可貴的是,它隻是個“代表”,是萬花叢中的一束。正如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電視劇管理處負責人李靜所言:“情景劇在廣東的發展,是遍地開花、一以貫之的。”

“康家”人人都是大明星

《外來媳婦本地郎》(以下簡稱《外》劇)是廣東電視台制作的一部以粵語為主要語言的情景喜劇,描述了廣州老城區一個有着四個兒子的大家庭,娶了天南海北的四個外地媳婦,由于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産生了一系列喜劇故事。自2000年11月4日開播至今,該劇已經持續制作和播出了18個年頭,還作為超過3000集的“長壽劇”創造了國内電視劇有史以來播出時間和集數之最。

講述廣州故事的電視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2

身處改革開放前沿,廣東向來是時尚潮流、流行文化的發源地,對許多觀衆具有巨大的文化吸引。“當時我們從五個劇本中挑中了《外來媳婦本地郎》,是因為這部劇很契合廣東作為對外開放前沿地區的社會生活。那時大量外來人口集聚廣東,他們的生活不僅廣東人關注,全國人民都很關注。康家是一個傳統廣府家庭,嶺南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本身就很有戲劇性,也很能體現廣東人開放包容的特質。”《外》劇制片人、廣東電視台原副台長董智勇策劃之初就對該劇充滿信心。

18年間,廣東觀衆看着昌盛街越來越旺,康家人的産業越做越廣,從五金鋪到汝好餐廳、一家人餐廳,再到唐湯堂、荔灣人家;看着康天庥從胖嘟嘟的小鬼頭,變成高大帥氣的多栖藝人;同時,該劇也由“馬賽克”畫質變成高清畫質,總導演陸曉光已是“人到七十古來稀”……雖然這些年沒少聽到“停播”的傳言,但《外來媳婦本地郎》在珠江頻道依舊穩占城鄉、城域、廣州三區域的“同時段收視前三”的寶座。

講述廣州故事的電視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3

因為《外》劇,康家人人都成了大明星。有一年劇組到老三“阿耀”扮演者彭新智的故鄉連縣取景,年尾彭新智回去,居然發現“《外來媳婦本地郎》在本地拍攝”被評為當地的“年度十件大事”!該劇的受關注程度可見一斑。在劇中飾演大家長“康伯”的龔錦堂也有鐵杆粉絲:“有一個阿姨粉絲,每個月都會從電白到廣州來看康伯,還帶花生糖和酒來!”

《萬花筒》救活一個劇團

上世紀80年代,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區的廣東,影視創作上也最先受到“舶來文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廣東電視台創作了《人與人》《樂叔與蝦仔》《朝見口晚見面》等多部具備情景劇特征的通俗短劇,受到廣泛好評,《人與人》更獲得第一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短劇小品”表彰,廣東因此被稱作“中國最早出現情景喜劇萌芽”的地區。

講述廣州故事的電視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4

1985年,廣東電視台開始制作《萬花筒》,這可謂本土第一部具備了較完整要素的情景喜劇。全劇共分《萬花筒》《都市風情》《農家故事》《人生百态》四個系列,主題定位為“針砭時弊、倡導文明”,主要圍繞着廣州一個叫“萬花巷”的地方,展現“萬花巷”居民的日常生活瑣事,體現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喜怒哀樂。該劇共拍攝了300多集,于1986年首次與觀衆見面。此時,距離英達、王朔、梁左主創的《我愛我家》面世,尚有8年時光。

據廣東電視台總編室收視調查組的收視率調查報告,《萬花筒》頂峰時期的收視百分比超過45%,甚至一度高于同時段的香港同類電視劇,成了當時跟香港電視劇争奪觀衆的一個樣闆。

談起《萬花筒》的背後故事,“救活了一個話劇團”是不少主創至今記憶猶新的事。那時,文藝市場沉寂,話劇藝術也不景氣,佛山話劇團處于生死邊緣,有關部門甚至想解散這個成立于1964年的文藝團體。就在話劇團人心惶惶的時候,時任廣東電視台電視劇部副主任的何健烈找到當時的佛山話劇團團長蔣智文,希望能合作拍攝一部電視生活劇。蔣智文決心利用此機會奮力一搏,欣然同意全力合作,于是便有了《萬花筒》。這部生活情景劇獲得了巨大成功,使得佛山話劇團“起死回生”。

當時《萬花筒》每周隻播一集,周内重播一次,每到播出的時候,“大街上的人流都明顯減少,顯得清靜許多”,百姓茶餘飯後議論的也都是《萬花筒》裡的故事與人物。演員魯牛表示:“說是家喻戶曉,一點也不誇張,我們演員都很意外。”演員關曼莉印象深刻的則是,《萬花筒》播出之後,劇團到廣西偏遠鄉鎮演出,幾乎每到一地都會被許多觀衆認出:“有老人有青年,見了我們都親切極了,脫口便喊出大家在戲裡的名字。”

平民視角講廣東故事

“情景劇”的概念最先來自美國,它有幾個突出特點:一、時長短,單集時長在25分鐘左右,相當于普通電視劇集一半的長度;二、場景環境相對單調,一般是在一個“罐頭”似的封閉環境中,依靠簡單鏡頭切換、台詞、演員的表現和劇情沖突吸引觀衆,沒有或較少外景;三、無"喜"不成劇,喜劇成分是情景劇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又被稱作“情景喜劇”;四、單集劇情相對獨立,通常在籠統大主線的基礎上,單集有一個封閉的、相對獨立的結構,即使是再複雜的故事,最多也就在兩三集中完成。

創作土壤肥沃、群衆基礎良好,令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情景劇呈現數量衆多,且出品方來源多樣的特點,可謂遍地開花:《都市萬花筒》(佛山廣播電視台)、《柴米新人類》(廣東電視台珠江頻道)、《廣州人家》(廣州廣播電視台)、《高第街記事》(廣東廣播電視台)、《牌坊街的故事》(潮州廣播電視台)、《厝邊頭尾》(汕頭廣播電視台)、《圍屋人家》(梅州廣播電視台)、《開心廿四味》(廣東電視台)、《老貓燒須》(珠江電影集團)……幾乎都是陪伴了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劇集。其中,珠江電影集團出品的《72家房客》已邁過千集大關,至今還在制播中。

為何廣東本土的情景劇能夠長盛不衰,成為中國情景劇的突出地域樣本?陸曉光導演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早在《萬花筒》走紅之前,廣東電視人就開始思考“能否在電視上寫寫待業的平民、寫寫受騙上當的老百姓、寫寫柴米油鹽醬醋茶”?《萬花筒》等标杆劇作的成功,加深了粵語觀衆對情景劇的接受度。制作上,《萬花筒》采用當時比較講究的室内多機拍攝方法,引入少量外景,還在國内領先采用同期聲制作,讓表演更具生活質感。

貼近平民生活,時代特色鮮明,也是讓廣東情景劇突圍而出的一大利器。《萬花筒》演員三毛說,他飾演的阿輝是個公司經理,為人正直,做生意守規矩:“那個時候廣州的小生意人很多,許多人在阿輝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導演陸曉光則表示,《萬花筒》總會引起觀衆的街談巷議,比如“小心買到阿昆的流貨!”“這橙子有無像《萬花筒》那樣打過水針呀?”

《外》劇編劇王萍表示做一部貼近市民生活的“長劇”,是劇組非常明确的訴求:“我們在創作中盡量做到跟生活同步,很多素材是從新聞事件、社會熱點現象中挖掘的,鮮活的生活給了這部劇持續的養分。”觀衆還熱心供稿為劇中人物“度橋”寫戲,“出現了觀衆主動參與節目創作的情況,實在難能可貴。”

人事更叠堅持實不易

18年來,《外來媳婦本地郎》演員陣容出現多次更叠。最讓觀衆遺憾的,莫過于2006年演員郭昶因病去世。他扮演的老二“阿宗”,能說會道、狡猾世故,小人物性格很接地氣。阿宗和二嫂阿婵,幾乎承包了劇中的大部分笑點。阿宗的消失,讓《外》劇一度陷入困境。當時,主創團隊四處尋找新“二哥”,演員周曉濱頂替了這個角色,但由于觀衆的意見大、周曉濱粵語欠佳等原因,阿宗這個人物再度從劇集中消失。

講述廣州故事的電視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5

部分演員年事已高也是《外》劇面臨的一個問題。龔錦堂、黃錦裳飾演的康伯、康嬸,是讓康家擰成一股繩的靈魂人物,近年來卻因身體原因減少了出鏡率。陸曉光導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主創團隊為此設計了一個橋段,“康伯康嬸回鄉下旅遊,康嬸覺得住得很舒服,就打算在鄉下長住了。以後家庭裡有什麼事要交代,兩位長輩打個電話吩咐一下就好了。通過這種方式,讓兩位老演員逐漸退下來。”

更多的人堅持了下來,這才有了如今的《外》劇。作為“康家”的“外來長媳”,扮演“香蘭”的丁玲感觸良多。這位來廣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山東妹”,戲裡戲外對嶺南文化都有着很深的認同感。“廣東人特别包容,特别随和,香蘭這個說着家鄉話的河南媳婦在家中融入得特别好。我本人也一樣,剛入劇組的時候得到了很多本地演員的幫助,他們教我講粵語,特别親切。”

求新求變老瓶裝新酒

盡管堅持不易,韌性十足的廣東電視人,憑着對品牌的珍視和對本土文化的熱愛,一直努力保持着《外》劇的活力。

老瓶裝新酒,陸曉光的做法是:“把故事寫細,讓一個個懸念牽着你的鼻子往前走。這很考驗戲劇功力,也考驗表述方式。”劇組也曾推出“全民創作”方針,導演之一劉衛平稱:“更注重聽取觀衆的意見,他們的喜好可以決定我們的創作。演員參與創作,他們拍了那多集,都可以當半個編劇了!”編劇王萍則表示:“求新求變,我們一直都在做。比如,《外來媳婦本地郎》原來側重喜劇結構,現在我們既有結構性喜劇,又有故事性喜劇,同時設置了幾條以人物際遇為主軸的情節線。”

為了适應互聯網時代,吸引更多的年輕觀衆,《外來媳婦本地郎》還開發了各種類型的衍生作品,2016年11月15日就推出了以康天庥為主要角色的動漫版《未來媳婦本地郎》。

對外輸出也是《外》劇的工作重心之一:向國内其他省市電視台輸出劇本,由當地電視台用本地演員、本地方言置換母版裡的演員和粵語,而後在當地播出;嘗試配制英語版以供走出國門之用;用普通話重新配音,在廣東電視台衛視頻道播出;将音像制品發行到國内各省和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華人區;和香港影視公司聯合拍攝同名電影……凡此種種,《外來媳婦本地郎》一直沒有停下腳步,一直在努力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台前幕後】

真假夫妻

戲拍久了,許多觀衆誤以為郭昶和虎豔芬真的是兩口子。有一次郭昶去爬山,迎面走來一位老大爺。老大爺說:“向你太太問好。”郭昶說:“我會轉告我妻子的。”老大爺卻說:“不,我是向你戲裡的太太問好!”說着他送了郭昶八個字:“草根夫妻,黃金搭檔。”郭昶非常感動,他把這八個字裱了起來,端端正正挂在書房中。事實上,“老大”的扮演者蘇志丹是和“二媳婦”虎豔芬才是真正的兩口子!

羊晚情緣

2004年1月,康家老少一行七人來到羊城晚報社,喜氣洋洋地參加羊城晚報新春團拜會,給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晚報職工拜個早年。

對于《羊城晚報》,“康家人”可說是再熟悉不過了,郭昶說:“謝謝《羊城晚報》對《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報道,希望我們康家以後能天天見報!”蘇志丹則說:“我家唯一訂的報紙就是《羊城晚報》,希望它越辦越好!”

集體“裸奔”

講述廣州故事的電視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6

《外》劇開拍時,隻預計能取得十多點收視率,沒想到播放後大受好評,收視由二十點上升至三十點。郭昶曾許諾,劇集收視超過四十點,他就“裸奔”。兩個月後,《外》劇收視果然突破40點,郭昶兌現承諾,脫去上衣,圍繞電視台跑了一圈以作慶祝,康家其他人一看,紛紛加入。擔心演員受凍感冒的服裝師“抱着一堆衣服跟在後面,邊追邊叫”。

“處級幹部”

18年來一路升學,一路演戲,康天庥的辛苦是普通小孩難以想象的:“大夥兒都叫我‘處級幹部’,因為劇組為了幫我節約時間,幫我備了專車,還有專屬司機呢。”每天一放學,他的“專車”就在校門口等着。一路飛馳到電視台,拍完戲,司機第一時間再把他送回家——還有一大堆作業在等着他。

三嫂幸子

講述廣州故事的電視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7

如今跻身國内一線女星的劉濤也曾是《外來媳婦本地郎》的一員。當時,身為廣告模特的劉濤經朋友引薦進入《外來媳婦本地郎》劇組。導演正在為“阿耀”選老婆。劉濤和彭新智搭戲很默契,導演就為劉濤量身打造了三嫂“胡幸子”這個角色。後來劉濤北上發展離開《外》劇,劇情就安排了“胡幸子”離婚去日本留學,再也沒有回來。對于《外來媳婦本地郎》,劉濤一直心存感激,還曾發微博宣傳《外來媳婦本地郎》突破3000集,“讓我們向着5000集前進”。

總指揮:劉海陵

總策劃:林海利 孫璇 林如敏

統籌:吳慧玲 劉虹 邵梓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