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原詩人們常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意思是一年的計劃應該在春天的時候做好,一天的計劃應該在早晨的時候做好,也就是要讓我們珍惜時間,特别是要利用好春天和早晨的時間。
大詩人孟浩然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讀書學劍。可是長大了之後,他就不想努力了,每天就跟他的好兄弟張子容遊山玩水。
有一次他們遊覽鹿門山,孟浩然覺得這地方不錯,幹脆就在這隐居了,自封為鹿門山派第一代掌門。
可是後來張子容不跟他玩了,人家去考進士去了。孟浩然就自己一個人當他的山大王。
這一年春天,孟浩然又睡了一個大懶覺,往窗外一看天已經大亮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他賴在床上,耳朵聽見外面的鳥都出來覓食了,到處都是鳥叫聲。
孟浩然忽然想到,昨晚睡夢中好像聽到了風吹雨打的聲音,“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花兒被吹落了。
孟浩然一想到花兒一旦落盡,這個春天就又要過去了。孟浩然一下子就坐了起來,他再也不想當什麼山大王虛度光陰了。
于是,他馬上就決定離開鹿門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了。
孟浩然在這首詩裡隻是描寫了一個春天早晨的景色,我們卻可以從中體會到時間的寶貴,以後我們更應該珍惜每一個春天,每一個早晨啦。
⑴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⑶“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曆史背景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詩人。689年出生在襄陽城中的書香門第。孟浩然從未當過官,大家又叫他“孟山人”。孟浩然曾經隐居在鹿門山中,後來,也遊曆過長安和南方各地,尋求當官的道路,但都沒有成功,終身隐世。孟浩然以山水田園詩見長,與王維并稱“王孟”,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
常識積累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意思是做任何事都要早做打算,春天如果不考慮耕種的事,秋天就不會有收獲,早晨如果不考濾當天要做的事,那麼這一天就會被虛度。所以,為了珍惜時間,必須要把握好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曉,恰好就是指春天的早晨,應該是一年中最寶貴的時間了。
在這首詩中,詩人重點對聲音進行了描寫,雖然隻有聲音,但是卻能夠讓人聯想出一副春天的圖畫,到處響起的鳥聲、昨晚的風雨聲以及想象出的落花,融合在一起,自然而然不加任何裝飾,卻能夠感受到景色的美好。
寫作應用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那美妙的春在窗外鳥鳴中醒來,一夜風雨,滿處落花,春天的清晨是如此妩媚動人。(摘自周廣玲《古詩裡的春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