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天有大美而不言下一句

天有大美而不言下一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0:08:33

天有大美而不言下一句?【光明論壇·溫故】作者:袁方明(宗教學青年學者),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天有大美而不言下一句?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天有大美而不言下一句(天不言而四時行)1

天有大美而不言下一句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袁方明(宗教學青年學者)

2017年1月26日,在2017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天不言而四時行。我們又走過了一輪春夏秋冬。2016年,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開拓進取,實現‘十三五’開門紅,推動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天不言而四時行”出自唐朝李白的《上安州裴長史書》,原文是:“白聞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也,安得不言而知乎?”這句話源于儒家經典《論語·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儒家所說的“天”包括自然之天、義理之天和道德之天。孔子這裡所說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即自然界。孔子所處的時代天下紛争,社會動蕩,兵燹不斷,孔子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禮崩樂壞”,孔子就矢志以恢複周禮為己任。“四時”是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這裡也可以引申為萬物的繁衍生息。總的來說,“天不言而四時行”是指大道無言,天地有大德,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萬物資始。天地無言而生養萬物,聖人無言而行教育人,中國文化“敬畏天命”的傳統對後世影響頗深。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中國古人從天地中領會了一種博大的氣象和厚重的情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裡的“德”就是一種仁民愛物、體察民情、順乎民意的德行,以此治理天下方能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也深刻指出:“秦之所以獲罪于萬世者,私己而已矣。”“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秦始皇大建阿房宮,勞民傷财,漠視民瘼,以“馬上得天下”又以“馬上治天下”,始以“私心得天下”終以“私心失天下”,以緻二世即亡。為政須以此為鑒,從公棄私,選賢與能,厚德愛民,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

天不言,但上天以民為本,以民為根。天地人是為三才。中國自古就有民本思想,從《尚書》的“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到《論語》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從《管子》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再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民為本,重民愛民思想是儒家的治國理念。在儒家看來,國之本在民,國之根在民。治國理政,根基在民,血脈在民,力量也在民。如《尚書》說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人民就像上天一樣監督着政府行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王者以民為天”(《漢書》),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是立國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政權的基礎,民心向背關系到政權安危和社會治亂。

天不言,但上天憂民所憂,樂民所樂。漢儒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之說,把“天”拟人化人格化,視自然界的各種現象為“天意”的安排,認為如果人間治理失當失度,“天”就會出現災異,以此警示世人,反之則出現祥瑞之氣。他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上天不言語,但也像人一樣對人間的治亂禍福表現出愛憎情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也在《明夷待訪錄》中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具體到治國理政,就是要樹立公仆意識,關心民生疾苦,關注民意民情,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重視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重民本、講仁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以“仁”為本,反對“暴政”,提倡“仁政”,反對“霸道”,主張“王道”。王道就是仁民愛物、順天應民、惠民利民。“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直到清末,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的主流文化思想,延續了近兩千年,對中國影響至深。在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态化防控的當下,通過傳承和創新,充分借鑒吸收優秀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的合理思想為現實服務,創新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一步提高民本意識和仁愛精神,提高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1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