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秋節,除了吃美味的月餅之外,最讓人期待的就是賞月了,賞月就是看着月亮、望着月亮,于是“望月”就望出了很多文化的味道。譬如,古人就常常以《望月》為題寫詩做文章。而且這個“望”字,最初就是專門為看月亮而造的。“望”字的甲骨文就是畫了一個人站在大地上遠遠地看着月亮的形象。
“望”是“遠看”的意思,也是由這“望月”的分析引申而來的。又因為望月最好的日子是農曆十五,所以,古人就幹脆稱這一天為“望”了。由此,我們會想到古代農曆一些與月有關的特稱的日子:望,是農曆十五;既望,是指農曆十六;朔,是農曆初一;晦,是農曆月尾。蘇轼《前赤壁賦》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指的就是七月十六的這一天。《釋名·釋天》中說:“朔,蘇也,月死複蘇生也。”翻譯過來就是:朔是複蘇的意思,是指月亮“死”去又“蘇醒”過來,這是很形象的一個說法。我國古代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上說:“晦,月盡也。”就是說:晦,是一個月的盡頭之日,也是月亮耗盡了的那一天。這些特殊稱謂都與“望月”有關。
同學們,你們還知道有哪些和望月有關的稱謂嗎?歡迎留言告訴八鬥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