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溫州麗岙街道有哪些景點

溫州麗岙街道有哪些景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09:44:56

岙,為山中深奧處;河灣可泊船處。浙江、福建沿海一帶稱山間平地為“岙”。龍灣的岙大抵為海灣可泊船處。從大羅山南起海城街道至狀元鎮有東岙、鄭岙、南凰岙、鐘橋岙(岙底)、白水岙、戴家岙、雙岙、範家岙、北凰岙、山西岙、西台岙、幹岙、田岙、大岙,及黃石山的金岙、上岙、吳岙、沙岙兒等。

本文選出有代表性的鄭岙、鐘橋岙(岙底)、白水岙三個岙作簡單的溯源,資料來自于文獻譜牒與村民的叙述。

溫州麗岙街道有哪些景點(鄭岙白水岙鐘橋岙底)1

山岙中無人居住的古屋顯示當年“藏富深山”的榮華。

從海中孤島到沿海重鎮據專家和出土文物考證,5000年前大羅山是海中的孤島,正如晉郭璞雲:“東瓯在岐海中也。”約至4500年新石器時期,已有先民在瑤溪半山勞作生養。至晉代,在天柱峰東面山坪上興建天柱瀑泉寺。到了唐代,經由海潮作用,大羅山瀕海環山地帶,逐漸被沖積成部分陸地。據有關府志及文獻載,唐貞觀間(627~649年),在今永中街道建有乾元寺,寺前街即因位于寺前而名;唐乾符四年(877年),在北凰岙蓮花山麓,興建國安院;石晉開運三年(946年),在雙岙建安仁院。由此可見,其時大羅山和黃石山之間也已成陸地。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沿海泥沙的堆積,使陸地逐漸擴張,先民們從山上遷下居住,生齒随之增多。據《新唐書·食貨四》記載,大曆初(約公元766年),全國“有嘉興、海陵、鹽城、新亭、臨平、蘭亭、永嘉、大昌、侯官、富都十監”。唐宗室李谞出任為永嘉鹽官。這時海岸線已退到今永中寺前——劉宅以東,兩地之間形成一道長6公裡老沙堤;三面環山的鄭岙、白水岙也已成陸。先民已從事曬鹽業。到宋大平興國三年(978年),官府設密鹦(今屬玉環縣)、永嘉兩場。因永嘉場地理位置優越,“限奧多處則鹽多”,得鹽率高于他場,鹽業蓬勃發展。宋元豐四年(1081年)二月,度山胡姓先祖胡拱,葬于度山頭大垅。宋元祐戊辰(1088年)科進士,陝西雙溪人葉溫,于南宋定都之後,到溫州做官,後遷居瑤溪浃底。在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文教随将興起之時,宋乾道二年(1166年)海溢,把永嘉場淪為澤國,原住民汩沒殆盡。其後,官府移文福建,召人補籍。大批閩人的徙入,開啟了永嘉場移民時代,人口從各個岙向海塗蔓延,使永嘉場鹽業經濟與文教事業迅速發展,至明代成為溫州經濟與文化的重鎮。

記載最早遷入鄭岙的姓氏

鄭岙,别名溪南。位于大羅山西南山麓,南西北三面環山如屏,華巒疊翠,林木蔚森。天馬山(元寶山)自東南馳來,過鄭岙南山接歪頭尖,屏列鄭岙南面,西面聳立尖毛廳與水碓坑二山,中隔水碓坑,勢甚雄強。北抱茅垟山自西延東,又有一山巒隆起,即燕窠山。其山腳下有清溪,旋繞環若水城。因村在此溪的南面,故号溪南。

如前所述,鄭岙在唐代已成陸地。據有關譜牒記載,唐盛時,就有鄭姓遷入到鄭岙居住了,幾代後,出了一個知縣。于是,便把這個地方名為“鄭岙”,一直沿用至今。故此,鄭岙鄭姓,是永嘉場有文字記載最早居住的姓氏。鄭姓初來居住時,東面今三甲等地方還是大海。為了抵禦海潮的沖擊,來居後不久的先祖,在整個岙的出口處修建海堤。先前,筆者與王俊海老師一起去鄭岙查訪,據村中85歲高齡的孫汝進老人說,現在村前南北走向的高坎道路,是宋以前保留至今的橫(土夅)。據上推知,鄭岙到盛唐時,成陸尚至橫(土夅)處。詢及老人宋以前鄭岙的有關情況及傳說,歲月遙遠不知所雲。

到了宋代,由于山寇盜賊猖狂,經常出沒,對村民燒殺掠奪,鄭姓子弟不堪兵火的肆擾,舉家四處遷居,于是鄭岙鄭姓逐漸衰弱。又遇乾道二年大水,實存者什一。災後幾十年,有名叫王綠,字伯嶽的人,攜家帶口從福建長溪赤岸太原丼野龍原(今福建霞浦縣松城街道橋頭村)來此,初想到鄭岙安頓家口居住,然孑遺的鄭家不予接納。沒有辦法,一家人隻好到離鄭岙不遠的天馬山下一處叫馬園的地方臨時居住下來。因此地地勢較高,前為海塗,其時鄭岙橫 土夅)東片的三甲地方,已經稍稍堆積泥沙,潮漲為海,潮落成塗;後依青山,旁又有一片平地,可耕可種可捕,生存基本不成問題。若幹年後,三甲環川海塗積成陸地,他們舉家遷往居住。

到元末,鄭岙鄭姓出了一個叫鄭賢一的财主,生有五個女兒,招贅永嘉菰溪葉良琥為五女婿。葉良琥和妻鄭甯五生育三個女兒,三女葉妙清嫁給王綠的六世孫王益宗為妻。葉臨終時,就把所居的房屋地址及位于後嶼的山産,都傳給了王氏,并托益宗的三子永平,料理後事。此後環川王姓發族為永嘉場巨姓,至今人口二萬多,占天河鎮人口87%。王綠就為環川王氏始遷之祖。

鄭岙鄭家衰落後,又有方姓不知在何年遷入居住,可能也是入贅鄭家。到明初,永嘉菰溪朱塗人孫原實(1404~1464年),号笃庵。入贅鄭岙方家。見此地可耕,山可種,山川秀麗,俗尚敦寵,就拓基立業而居于此。此後方姓遷移他地,逐漸衰落,孫姓綿延至今。

溫州麗岙街道有哪些景點(鄭岙白水岙鐘橋岙底)2

唐時就已有鹽業的白水岙橫塘山與北對面的石室山懷抱又成一岙,就是白水岙。從白水岙登山有盤谷湖,天柱瀑泉寺即在此。舊時石室山巅有白水漈,倒落千丈,浸灌諸野。因瀑布的溜白好像美人的樣子,故又稱為“美人瀑”。傳說美人瀑可以預測睛天或陰雨,如果美人瀑發出的聲音沉悶,天就快要下雨了;如發出的聲音清脆好聽,天将要晴了。白水岙到唐時已有人從事鹽業。約至五代時,在白水後垟,即今諸募橋西岸設置鹽監,旁立義倉,收貯鹽課。據有關譜牒載,五代時,有叫潘遇的人,曾以欽差巡鹽監察禦史,按驗鹽場,後來卒于橫山。宋初被封為橫山宮主,又在橫山麓建潘禦史廟。此後幾十年,郡城倉後薛正明(?~925年)二子文聳遷入白水居住。文聳長子薛京,進士。終官右承奉郎。又有姜姓遷來居,據考證,白水姜姓遷入時間至少在北宋中期前。鄭宅村姜和國說,在天柱寺的西部山上,有一處名叫“姜家兒坦”的地方,相傳白水姜姓初遷居于此,以後才搬居山下。此處有一岩石,上突出如屋檐,下凹進如室狀,可容一人躺進睡覺。一天,有姜姓族人來此砍柴,累了,就躺在此石下睡覺,因為疲倦,未幾就熟睡了。忽然下起了暴雨,山洪爆發,把此人沖下,循盤谷從百步坑跌下,沿長坑過牛橋至後津興仁堂。此人一覺醒來後,卻完好無損。經此事後,有人在岩石上刻了“梅天勿躲雨”五字,至今字迹尚在。至元時,又有鄭祥,字肇一,從樂清轉遷這裡居住,娶住在這裡已二三百年的姜姓女姜貞為妻。之後,鄭姓興旺起來,成為大族,就以姓氏名地,一直至今。宋以前,永嘉場土地成陸不廣,特别上面提及的三個岙,它們實為羅東發源之處。而剛剛成陸的岙區,流迅而鮮容,山駛而勿踞,生存環境相當惡劣。勤勞勇敢的先民們,用幾代人的汗水開墾自己生存的土地,使子姓耕者有沃土,讀者無嚣塵而至百世。祖先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無論從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從傳統技能到社會習俗,衆多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産,都是我們這個城區的文化記憶。然而時至今日,我們隻注重城區的物質利益,而忽視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人文關懷。不同程度地面臨着記憶消失、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好多原住居民對文化傳統認知膚淺、對城區精神理解錯位和對城區發展前途迷茫。故筆者籍此小文呼籲,請多多關心我們生存的土地,我們的家園,精心呵護曆史文化遺産,維系曆史文脈,留住夕陽下的這一脈文化記憶。共同努力,塑造充滿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城區空間。

古時曾為避風港的鐘橋岙底

大羅山有支阜從西迤逦到東,有一山橫亘而出,此即橫山,又名橫塘山。橫塘山的南對面為金山,兩山環抱成山岙,以南山麓有村鐘橋而名岙。沿山進入此岙,金山北駛逼近橫山形若門。轉過山巒,又成一個岙,南環金山,西依八份山,北即橫山。所以,村民名此為岙底。據當地村民說,在岙底外今金山寺附近,曾發現古代沉沒的船隻構件。可知,此岙在遠古時期是大海,而岙底的特殊位置,成了航海人的避風港岙。至晉代,人們到山上的天柱瀑泉寺朝拜,可能經由此岙上下。在岙底西北角,今百步梯對面的山壁上,至今留有很多人工開鑿石孔。當地老人認為,可能是古時栓船用的船樁孔。

到了唐代,此岙也成陸。不知何年,相傳有施姓人來居,出了一個禦史。至清代時,白水鄭宅的鄭家人還曾看到施禦史的墳墓故址。之後又有陳姓遷入岙底居住,名居地為陳屯門。據四甲汪祥宗老師說,陳屯門的陳姓可能是宋代陳宜中的後人。但隻是傳說,缺乏可稽證據。《四甲汪氏宗譜》載,二世祖汪成寓(1275~1332年),元至正間入贅陳屯門陳姓。據此推斷,陳姓在元初就已居此生養好幾代了。至元末,台州方國珍叔侄竊據溫州,陳屯門陳姓子弟都附方氏。及明初遣兵克複,誅從逆的人,陳姓不可幸免,充軍遼陽,陳屯門的家産都被官方沒收,岙底陳屯門就人去地荒

岙底外岙今鐘橋村,約在南宋嘉定間,有吳姓名叫紹衣的人,自括蒼徙來居住,傳幾代後,人丁不旺。至元末明初又有金岙林文榮遷來。此後,吳姓或無嗣或遷徙,于明嘉靖間有遷今永中街道寺西村上吳,吳姓在鐘橋就衰落。而林文榮發族繁衍後代成村。

來源:龍灣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