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方美學美的本質

西方美學美的本質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7 12:13:47

當代對美學的研究常常從語義學開始,而在華夏語言譜系裡,“美”這一用語的使用曆史悠久,也非常普遍,一般說來,從詞義上看,“美”有三層含義是最常被使用的:

第一層是與人的味覺、視覺、觸覺等感覺器官有關的含義,例如,指美食的美味,人們常說:“這道菜,太美了!”;指美服方面,人們常說:“這件衣服太美了”等。

總之,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嗅覺、視覺、觸覺經常互動着參與美的體驗,品味美食等。而且,不同的感覺有時是相通的,這種現象被錢鐘書先生稱為是“通感”。“通感”在漢語裡有很多表現,如聲音很“尖”(聽覺感受轉化為觸覺體驗),紅顔色太“熱”了(視覺感受轉化為溫度感),她的表情很“冷”。再如,古詩中的“僧敲月下門”,“敲”比“推”好,敲有動作有聲音,能訴之于聽覺,感受更強烈等。

西方美學美的本質(閑話美之含義及審美的當代轉向)1

第二層是高于生理感覺形成的一種愉悅感,它基于感覺,但又是感覺的升華,有意念方面的體驗,比如道德感等,是一種倫理愉悅,這種感受經常與“善”的觀念聯系在一起。比如,美好生活,不僅物質生活好,吃好喝好,穿好住好,而且,還要和睦,還要順乎德性,圓融和諧等。比如,古代稱漂亮而賢惠的女子為美女、佳人、佳麗,而嬌豔而不守婦道的是與“美”“佳”“麗”等無緣的,常會被稱為是“妖精”“狐狸精”等,可見,美善合一是中國人審美的一個基本特點,華夏文明經常把美的境界與善的境界統一起來,因而,審美的愉悅感常常帶有倫理色彩。

第三層的是審美方面的評價,它是一種基于綜合感覺,又超越生理、功利生活感覺的精神性的自由愉快。比如,中國古人經常把“美”和“妙”、“美”和“神”、“美”和“韻”、“美”和“境”等聯系在一起,表達一種審美感悟的自由美妙的境界。比如,詩詞之美妙,書畫之韻味,戲曲之趣味,小說之極美,甚至道德方面的“義之美”,社會的“和之美”,政治方面的“先王之道之美”,文章方面的“文翰之美”等等,都是一種美妙、美韻、美境。在詩話、詞話、詩品、樂論、戲曲論、園林論、小說點評等文獻中,經常看到古人寫着“美極”“妙極”“神妙之極”“妙韻”“妙境”“神來之筆”等等,把“美”和“妙”結合在一起,進行生動而豐富的審美品味。

西方美學美的本質(閑話美之含義及審美的當代轉向)2

所以,中國古人不太像西方美學家那樣,講“審美欣賞”,也不像哲理大師、古典美學巨匠康德那樣講“審美判斷”,而是講“品”,魏晉時“品人”,隋唐“品詩”,唐宋“品詞”,明清品讀小說,當代,有“品三國”等……。

興趣美學的朋友大概都會知道,當年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把上述三種詞義上闡述審美體驗分别稱為:第一層是“悅耳悅目”,第二層稱為是“悅心悅意”,第三層稱為是“悅神悅志”,這是很有道理的,中國的美學,其深遠的韻味不是西方人可以感受到的,中國古人對審美感受的描述用的是“賞“悅””品“”悟“等。

當然,進入了當代社會,美學和藝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變化最為顯著的是趨勢是:日常生活越來越審美化;而審美卻越來越日常生活化。

美學和藝術,随着當代的社會、經濟的急促變化,也随之産生了新的發展境況:一方面,日常生活越來越具有藝術性,越來越具有審美價值了。審美态度被引進了日常生活,進入了大衆生活之中。日常用品被藝術設計的品質所充滿,美的設計遍及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比如,手機外觀設計不斷随着高新技術和材料而更新;女性皮包的款式越來越豐富,色彩越來越迷人;城市雕塑越來越多樣化,具有新穎性,甚至怪異性等,生活的豐富性使生活越越具有藝術性。在當代,就連本來比較樸素的男士們,也對皮帶、皮包、打火機、錢包等要求更具有藝術性了,甚至還有一些男士開始美容,總之,講究裝飾,講究美,講品位,講時尚,講品牌,這都與生活的藝術化有有一定的關系。當然,也有少數品位不高的人是顯富擺闊,或跟風潮,而不是讓生活藝術化。

西方美學美的本質(閑話美之含義及審美的當代轉向)3

生活的審美化也要求産品的藝術性更高,産品的藝術裝飾更普遍,其實,這也使得大衆在經常性地接觸具有藝術審美價值的商品中,其審美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衆所周知,當代的産品,大衆的用品,不僅需要具有使用價值,必須“有用處”,而且,更需要美觀,更需要讓人以美的感受。在某種意義上,當今社會産品的藝術價值,甚至比使用價值更受人們的重視。從飾品、手機的外觀設計,到服裝、汽車的品位;從家居美化到城市環境的藝術設計;從實用品設計、服飾美化,再到身體的美化(美發、美容、美甲、瘦身)等,生活中,從物品到人品,處處都講藝術性。而在使用物品、欣賞藝術品的過程中,人們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藝術鑒賞和審美體驗,其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也得到普遍提高。在當代,從藝術品位上講,“下泥巴人”與“陽春白雪”,已經越來越難以分清其界線了,社會不斷在進步,日常生活也越來越美。

在另一方面,審美也越來越日常生活化了,原本,美學和藝術學更關心的是理論的探索和高雅的藝術活動,藝術家們往往喜歡在高貴和高雅的領域裡沾沾自喜。當時,美學注重于研究審美的基本理論問題,如五十年代的美的本質問題(美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等);藝術着重于專業性的技巧突破,如側重于在畫展、音樂表演、戲曲舞台、藝術博覽會等上精彩亮相,似乎,在高雅的舞台上精彩亮相,就是“創造力”的真正表現,就是藝術創造成就的展示。其實,現在已不完全這麼認為了,當代審美,當代藝術,要想有真正的生命力,就得走向大衆,走向普通的日常生活,走向人民大衆喜聞樂見的方方面面。

其實,在現代,審美和藝術走向日常生活已經被美學和藝術界的專家和藝術家所倡導和肯定。比如,在1895年,著名的藝術理論家維爾德就提出了“藝術與生活間的真正結合”的觀點;在1950年,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就舉辦了題為“在你生活中的現代藝術”的展覽,提醒人們注意生活中有藝術,藝術在現代的生活中。此外,隻要留心看看當代的藝術發展趨向,就會知道,現代派的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們,都在坦然地大喊着:讓“藝術生活化”!很多人看到了現代性的藝術家中,有“波普藝術”“行為藝術”“大地藝術”等等,藝術在大踏步走向生活,這不是偶然的,而是審美在“波普化”,在“大衆化”,在回歸至大衆生活的大地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