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亞迪的一則财報消息透露,截至到2022年6月末,應付賬款餘額達931億元,應付票據僅為29億元,占比3%。由此分析,比亞迪正在抛棄票據,減少用票據進行支付結算。
這一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票據應收賬款化”,這與票交所提倡的“應收賬款票據化”背道而馳。為什麼會發生這個現狀?其中存在怎樣的利益關系?
為什麼會“票據應收賬款化”?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裡的應收賬款是指核心企業推出的應收賬款電子債務憑證,主要依據依據的是《民法典》,一般由核心企業自己或者第三方搭建的平台發放,比較封閉。而票據是依據《票據法》及其相關規範,由票交所推出,相對标準化、公開化,對于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成本、便利性等方面有很大優勢。
兩者的差别主要是融資市場是否公開!票據因為有《票據法》做支撐及國家的支持,加上發展了很多年,市場認可度非常高,所以票據融資的價格也相對公開。但是,應收賬款電子債權多級流轉,不僅起步晚、市場認可度低,而且是個封閉系統,融資渠道單一。
很明顯,對于供應商而言,票交所提倡的“應收賬款票據化”更有利。
但現實是,越來越多的核心企業在抛棄票據,而大張旗鼓地開展電子債權多級流轉平台。這就不得不說其中的利益關系了。
供應鍊金融的利益權衡核心企業開展供應鍊金融是好是壞誰也說不清楚。其涉及的利益主體衆多,包括核心企業自己集團公司、經營實業子公司、供應鍊金融公司,還包括供應商(一、二...N級供應商)、銀行、金融市場、競争對手等。
我們認為,應該站在供應商的角度去客觀評價。從供應商通過核心企業做供應鍊金融需要支付一定成本來說,供應商确實是損失了。但是從供應商融資後再去經營,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獲得更多收益角度,供應商是受益了。
所以,我們應該從供應商通過融資後獲取收益的角度來評價,不能拿供應商因為融資支付成本為标準。因為核心企業并沒有強制要求供應商必須要融資。
但是在實踐中,核心企業不僅會延長賬期,往往還會在合同中限定支付方式,比如“票據應收賬款化”,本來可以給供應商票據的,因為自己做了供應鍊金融,為了獲得更多利益,強制把票據更換為電子債券多級流轉的方式。
票據還是應收賬款由誰決定?不管是票據還是電子債權多級流轉,都是由比較有實力的、資信比較好的核心企業開具。那麼核心企業是基于什麼樣的原因是開票還是開信呢?
第一,核心企業與其供應商的強弱勢地位:核心企業與其供應商的結算方式是預付、現結、賒銷、是開票還是開信,其實都和核心企業與供應商的強弱勢地位相關。誰的話語權大,誰就有決定結算條款的權利。當然,這個話語權的因素有很多,也會随着市場的變化而變化。
第二,核心企業的利益;如果自身流動性比較差,需要外部融資,一般都會用票據,因為票據的市場化認可度高,資金成本也低;如果自身信用足夠好、流動性也比較充足,大部分都會用信或者應收賬款融資。
“平等鍊接”的着力點無論是“應收賬款票據化”,還是“票據應收賬款化”,未來都有可能。
但是不管怎麼樣,應收賬款的标準化、電子化将是大趨。所以,發揮“全電發票”的優勢,盡早實施“内外協同” “業财融合”的“端到端”應收賬款自動化,其通過銜接上下遊的業務流程,不僅能顯著提高業務效率、縮短結算周期,更能加快推動應收賬款電子化,如此才能高效率、低成本的把優質的應收賬款資産通過金融市場進行融資,以确保自己在産業鍊中的發展地位。
另外角度來說,結算方式的話語權與強弱式地位相關。而強勢地位除了産品不可替代性之外,還要考慮到市場的布局,當通過一個商業網絡鍊接更多目标客戶時,不僅有大量采購尋源的機會,也建立了自己的商機渠道,從而扭轉市場地位,逐漸變被動為主動。
不管是通過“稅企直連”的優勢搭建應收賬款自動化系統,還是以财務供應鍊協同的着力點構建商業協同網絡,中科迅聯始終在踐行“科技推動商業平等鍊接”的使命,幫助核心企業構建智慧供應鍊管理體系,為上下遊提供互聯互通的産業鍊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