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上講“言語忍,忿自泯”,這句話雖然是在講兄弟之間的相處之道,但是卻蘊含着極深的義理在其中。
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父母與孩子相處之中,還是朋友、夫妻、同學、領導、同事等相處之中,總是難免會有一些沖突和矛盾。沖突和矛盾來了,我們的情緒會變得沖動,言語行為不經過思考,往往會傷害到對方,那麼對治矛盾我們到底要如何控制情緒呢?
一位中學生與同學下五子棋,同學看自己馬上就要輸了,便将棋子攪亂,這位學生當下氣的想要發作,就這樣兩個人對視着僵在了那裡。但是她自己想到“言語忍,忿自泯”這句話,然後告訴自己,都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人了,不能發脾氣,随即離開了現場。冷靜之後,這位中學生覺得就是一盤棋何必認真呢,對方輸了棋心情肯定不大好,自己不能理解對方還想發脾氣真不夠意思。輸了棋的那位同學經過冷靜反思之後,覺得自己連一盤棋都輸不起,真的太差勁了,就這樣兩個人相互道歉,那盤棋自此留在各自的心底。
《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帶着一顆純善純淨之心,他發脾氣,情緒暴怒是因為成長中累積的習性,這個習性并不是本性,我們要看到情緒爆發背後的那顆心靈。或許對方最近生活和工作不夠順利,或許對方情緒不夠好,當我們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我們在生氣時選擇暫時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下來,繼而反求諸己,矛盾就會被化解。
有一位老師跟我說:“他有錯,不放在心上,是一種幸福。”,有沖突和矛盾的時候,我們要想想自己該怎麼做。很多時候,矛盾爆發之時,我們肆無忌憚的發脾氣,事後多半都會後悔,而這種後悔的情緒時間越久,内心就越是難以放下。有時候回憶矛盾爆發的那時那刻,特别想時間可以倒流,自己可以平和的去處理。
記得我與朋友因為一點瑣事争執之後,我心裡不舒服了很久,很長時間我都想向朋友道歉,可是這個道歉硬是拖了三四年,去年的春節我發祝福短信,語音向朋友緻歉,朋友說那件事情早就忘記了,可是在我心裡卻一直是一個結,直到道歉之後,我的内心才舒展起來。
言語忍,忿自泯,其實是讓我們有一顆謙卑的心,是讓我們學會恭敬、誠懇的去面對所有的人和事。情緒來了,我們忍住想要脫口而出的言語,忍住想要爆發的情緒,遠離現場,讓自己冷靜平和下來,我們才能正确思考,才能正視矛盾和問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套用季羨林先生的名言就是“他人犯錯,常有己過”,遇事反省自己才會發現矛盾和沖突之中往往都是自己的過錯。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有錯認錯,是小智慧;沒錯認錯,是大智慧”。此話一出,人們肯定會說有錯認錯那叫有勇氣,有擔當,比如曆史上出了名的廉頗負荊請罪。無錯認錯是什麼大智慧呢?
蘇東坡雲:“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大,而其志甚遠也。”這世間有大智慧的人,遇到什麼突發事件都不會驚慌失措,即使面對無端的侮辱情緒也會很平和,這才是大勇之人。這種大勇者,心胸如大海般開闊,能真正做到寵辱不驚。
清朝,有一位魏老先生,他是醫生,且樂善好施。某日去病人家中看診,病人的兒子發現枕頭下的十兩銀子丢了,懷疑是魏老先生所偷,便去老先生家中對他說。魏老先生當下承認銀子是他所拿,并馬上歸還了十兩銀子,因為此時魏老先生遭到诽謗,但是他神态自若,毫不在意。
後來病人痊愈,清理床鋪發現丢失的銀子,病人與自己的兒子才發現錯怪了魏老先生,于是當着衆人的面将錢還給魏老先生。魏老先生反而安慰父子兩個,别将此事放在心上。
病人的兒子為老先生:“本來是誣賴先生,為什麼先生甘願忍受污名也不解釋?”
魏老先生笑着回答:“你父親素來勤儉惜财,病中若聽到丢了十兩銀子,定會病情加重。我受點委屈,背上污名,你的父親心安了,病自然就能好起來。”
言語忍,忿自泯其實就是讓我們内心沒有負擔,矛盾來了,情緒将要失控之時,我們接納自己的情緒,離開讓自己爆發情緒的空間,冷靜下來再次面對,内心就不會留下遺憾,也不會有後悔,心安理得的過好每一天,身心才會越來越輕松,日子也會越過越快活,身體也會自然健康長壽,這也就是古語所講的“仁者壽”。
最後我想說,不要覺得《弟子規》、《三字經》是講給孩子聽得,實際上每一句話都蘊含着無量無邊的真理在其中,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我們無法超越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