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1 11:51:32

近日《大明風華》持續熱播,這部由張挺執導,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喬振宇等領銜主演的古裝劇,講述明朝初年,國家上下幾代君臣傾力開創盛世,五帝六朝曆經幾度風雲變幻,國家從亂象中恢複,偉大的時代已然誕生。

偌大明朝,和史上其他朝代一樣,湧現傳奇無數。同樣的,《大明風華》也是精彩看點接連不斷,其中尤以争得萬世之名的于謙,感天震地,深得人心。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不争一世争萬世)1

劇中,于謙以詩作《荒村》始,以詩作《石灰吟》終,期間,演繹的是一個孤忠義膽、以身報國的大丈夫形象,太宗皇帝朱棣曾稱之為“國之瑰寶”。今天,我們從劇作入手,結合史實,來看一看為何于謙當得起“國之瑰寶”之稱謂。

禦前沖撞

《大明風華》于謙出場是其金榜題名之時,送喜報的官員在鑼鼓聲中,前來宣讀聖旨,他還尚在醉夢之中。随後,于半醉半醒中禦前作詩諷刺皇帝——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

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

壁破風生屋,梁頹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這首《荒村》實屬于謙所作,描述的是永樂年間連年征戰,國庫虧空,災荒不斷,民不聊生的境況。劇中,于謙第一次面聖便開罪于陛下,然後換來去營區喂馬的差事。但在讨論邊患策論時,他說,以邊關戰士的生命為長城,遠不如以天下人的人心為長城。他的“攻心為上”深得君心,太宗皇帝稱他為“國之瑰寶”,交代朱瞻基對待于謙可以罰、可以貶,但不可殺。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不争一世争萬世)2

于謙出生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浙江錢塘人。在《大明風華》中,于謙家境貧寒,通過曆年寒窗苦讀,終于在30歲金榜題名,是為“文曲星”,位列一甲進士。然而在曆史上,于謙并非出身寒門,其祖上幾代為官,雖算不上名門望族,但也并非清貧之士。再者,曆史上于謙是永樂十九年辛醜科進士(時年23歲),并非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而是三甲第九十二名,所以,曆史上的于謙和朱棣不會有太多交集,更不可能有醉酒沖撞禦駕之說。

在《大明風華》中,以于謙醉酒作《荒村》為始,接下來又以“小司馬”一職被發配軍營,繼而有皇帝營中“偷酒”之滑稽好笑的橋段,無不令觀衆先捏汗,又捧腹。尤其是他那句“大丈夫出身立世,隻要不堕心志,随處可安”,見證了他胸襟的寬廣,氣魄的不凡。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不争一世争萬世)3

平定漢王之亂

明宣宗即位不久,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于謙幫朱瞻基平定漢王之亂,而後,他又受朱瞻基之命去訓斥漢王,數落他的種種罪行。據說,當時才高八鬥的于謙聲色俱厲,義正辭嚴,曆數漢王的大逆不道之罪行,瞬間罵得他無地自容,伏地戰栗,連聲:“罪該萬死,罪該萬死”。

《明史·170卷·于謙傳》記載:“扈跸樂安,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栗,稱萬死。帝大悅。”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不争一世争萬世)4

然而,在《大明風華》中,朱高煦卻不是那麼好對付的一個人。朱高煦叛亂失敗後,被圈禁,朱瞻基命于謙去教他讀聖賢書。以朱瞻基的意思:二叔一直忙于軍旅打仗,疏于讀書學仁義之道,所以才會産生叛亂之心。但朱高煦卻不吃他這套,反而譏笑诋毀孔孟聖人,于謙也被駁得啞口無言。尤其是當他用“争當皇帝”四個字來概括史實,于謙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觀點難以反駁,而以“一字之師”反尊他了。

在于謙給漢王上課的那段時間裡,朱高煦的那些肺腑之言有道理也好,是歪理也罷,但于謙明顯被說服了,還稱漢王一句“朱兄”。這個“朱兄”倒是給他換來一個媳婦。于是,當夜半于謙正酣睡之時,漢王差人将自己沒有名分的女兒送入于謙家中,使得“做夢娶媳婦”在于謙的生命裡竟然成真。

這一段和曆史相比,于謙沒有了威風凜凜的莊重氣勢,搞笑的成分卻是居多,是一個通事故的豐滿形象。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不争一世争萬世)5

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

宣宗死後,長子朱祁鎮即位。朱祁鎮年幼無知,一味追求玩樂,又輕信宦官。劇中,土木堡之變源于太皇太後的弟弟張克儉在邊境胡作非為,逼瓦剌進犯。當時,朱祁鎮信誓旦旦禦駕親征:“不破瓦剌,恥于坐此皇位!”

這個時候,于謙反對,說出兵必須名正言順,以“王者之師,難道是替賊找場子去了嗎”來反駁,于是,龍顔大怒,以皇威相壓,斥責他駁皇上駁得強硬。而于謙則對之:是的,當為則為,苟為國家,不避斧钺。

當然,他沒能阻止住,于是就有了接下來的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當瓦剌兵臨京師,于謙受孫皇後重用,他孤立主張保衛北京,反對南遷,憑借一己之力改變危局。之後又以“社稷為重,君為輕”冒生命危險力勸孫太後廢帝——

假如皇上是神,天下就不應該有戰争,有災荒。假如皇帝什麼都懂,都明了,他就不需要有百官,有六部。

劉家的漢代,李家的唐代,趙家的宋代,這些都不是一家一姓得了天下,就自命天子?他們真的是天子嗎?還不是一樣,亡了國度,苦了蒼生。

此刻,他不過是個姓朱的倒黴蛋,是個又懵懂又愚蠢自卑的小孩子;皇上和小孩子,就差一件黃袍罷了。

這些離經叛道的語言,隻有于謙才能說出,他提醒孫若微忽略母親身份,重視太後身份,力勸她廢帝新立。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不争一世争萬世)6

之後,于謙輔佐新帝朱祁钰保衛北京。但當朱祁钰為了一己之利想轉守為攻,對困在瓦剌的太上皇不利時,于謙又轉身反對朱祁钰,執意迎接太上皇,再次與新帝産生裂痕。

朱瞻基曾向于謙轉述朱棣的話:你愛的不是朱家,是天下;你心思太重,心氣太高;若讓你身居高位,最終會不得好死。

于謙也道:知我者太宗皇帝也。

于是,也就有了後來的南宮之變于謙遇害。的确,于謙愛的是天下,是正統道德,是家國天下,倫理五常。就像于謙在死前所說:我平生做事無非四個字,當為則為。覺得對的,不管多難都要去做。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不争一世争萬世)7

南宮之變,于謙遇害

到這裡,我們也不難猜測于謙作為大明忠臣、賢臣,為何慘遭殺害。一是他剛正不阿,樹敵太多,二是,他的凜然正氣,使得英宗複辟在常理上說不過去。就像徐有貞對英宗所說:于謙不死,那麼我們就錯了。

當然,在《大明風華》劇中,雖然沒有給機會讓于謙表明英宗“奪門之變”的态度,而是直接将其下獄,但很顯然,他定是反對的。死前,徐有貞去見于謙,讓他服軟,于謙的話擲地有聲:

我之所以求死,就是不願做你這樣的官。死有什麼,無非求仁得仁。古人說,不争一世争百世。我比古人的境界還高,我争的是萬世之名。

于是,他揮筆寫下《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而後,從容赴死。這首詩,實乃于謙的精神寫照。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不争一世争萬世)8

孫太後得知于謙死後,将其比作文天祥。這也是因為于謙生前最敬佩文天祥,曾将一副自己臨摹的文天祥自畫像送給孫太後做禮物。孫太後悲戚之至,提筆作詩,于這幅畫作之上——

嗚呼于謙,遭難之際,奮而忘身,舍身取義,

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

宵小群集,困于羁系,難欺者心,可畏者天,

甯正而死,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

孤忠義膽,萬古攸傳,我瞻遺像,清風凜然。

以上這些是《大明風華》針對這段曆史的演繹,而在曆史上,于謙也的确被徐有貞之輩所害,但他們殺害他是有誣陷之實的。

史書記載,英宗複辟後的第二天,得勢的徐有貞、石亨等人就急不可待地慫恿英宗逮捕于謙等人。為了陷害于謙,他們絞盡腦汁,終于想出一個誣蔑于謙圖謀迎立襄王(英宗叔父)之子為太子,這是“謀逆”的死罪,因為毫無證據,便以“意欲”二字定案。

英宗本來還猶豫不決,認為于謙有功,不忍殺害,有了這事,便決意殺了于謙。據說,于謙行刑那天,百姓蜂擁而上,群情激奮,怒斥奸臣陷害忠良,刑車被憤怒的百姓圍得水洩不通。徐有貞等人急忙派兵士強行驅散,才得以開刀問斬。

《明史》記載:“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北風呼嘯,天下冤之。”

“忠心義烈,與日月争光”,這是《明史》後來對于謙的評價。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不争一世争萬世)9

于謙曆史

翻開于謙的曆史,永樂十九年登進士第,宣德元年以禦史職輔佐宣宗平定漢王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宣德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不向宦官王振送禮,以“隻有清風”開罪于宵小之人,遭誣陷入獄,後來,兩省百姓、藩王力請,才得以複任。

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勝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後,他整饬軍備,親自督戰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于是,也先見無可乘之機,逐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蹲守,邊境方得以安甯。

天順元年,英宗複辟,大将石亨等誣蔑于謙立襄王之子,于謙,含冤遇害。

大明風華于謙自言自語(不争一世争萬世)10

于謙一生為官清廉,敢于為民請命,鏟除奸黨,輔佐朝綱,整頓軍備,平複邊疆。雖在遇難後不到一年便沉冤得雪,但,他的死卻是給後人留下千古遺憾,陷害他的小人更是背負萬世罵名。

總之,雖然《大明風華》的劇情對于史實而言,人物方面有諸多更改、虛幻的地方,但就于謙本人的大事件還是沒做多少改動。曆史上,太後題詞沒有,因為太後早已在朱祁鎮禦駕親征瓦剌之前就去世了。但劇作通過孫若微的那首題詞,讓我們足以看出于謙的萬世之名已然達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