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00:00:06

騰氏水産商務網獨家報道:

作者 | 活寶源魚病室 梁芝源 胡飛 胡雄

生魚,又稱黑魚,隸屬于鲈形目、鳢科、鳢屬,具有生命力強、生長快、産量高、病害少、肉質好等優點,是我國淡水名優養殖品種之一。

在珠三角地區,人工養殖的生魚以雜交鳢為主,有少量為斑鳢(俗稱港種)。由于生魚具有特殊的輔助呼吸器官-----鰓上器,耐低氧能力很強,且體表粘液十分豐富,抗病力很強,适應性很廣,一般很少發病。近年來,随着養殖密度的提高,生魚的病害問題也逐漸凸顯,但主要集中在流行性潰瘍綜合征(EUS)、諾卡氏菌病、舒伯特氣單胞菌病、白頭白嘴病等。關于生魚的寄生蟲,業内報道的不多,相關文獻也寥寥無幾,但我們在實踐中時有遇到生魚感染大量寄生蟲而緻死的病例;另一方面,某些體表寄生蟲雖然不會直接引起生魚死亡,但會導緻體表損傷,在越冬期容易繼發絲囊黴菌感染而出現爛身病。

據預測,今年冬季出現冷冬的概率較大,生魚流行性潰瘍綜合征(EUS)的防控形勢較為嚴峻。生魚流行性潰瘍綜合征的病原為絲囊黴菌,而絲囊黴菌的入侵以體表破損為前提。入冬前合理殺蟲,防止寄生蟲咬傷,避免魚體帶傷入冬,是預防生魚流行性潰瘍綜合征的重要措施之一。那麼,生魚的寄生蟲有那些,那些會導緻體表破損,入冬前如何合理殺蟲呢?

一、概述

根據活寶源魚病室建立以來檢測的數百份生魚樣本,共檢出寄生蟲11種:鰓隐鞭蟲、六前鞭毛蟲、口絲蟲、尾孢蟲、車輪蟲、杯體蟲、小瓜蟲、累枝蟲、三代蟲、釘蟲、台灣棘帶吸蟲(尾囊蚴)等。其中,鰓隐鞭蟲、杯體蟲和台灣棘帶吸蟲(尾囊蚴)僅寄生于鰓部,六前鞭毛蟲僅寄生于胃部,累枝蟲和釘蟲僅寄生于體表,口絲蟲、尾孢蟲、車輪蟲、小瓜蟲、三代蟲等既可寄生于鰓也可寄生于體表。此外,業内報道的艾美蟲、四極蟲、斜管蟲、嗜子宮線蟲、複口吸蟲等未能檢出。

二、生魚寄生蟲及其防治方法

2.1鰓隐鞭蟲

隸屬于波豆科、隐鞭蟲屬。蟲體狹長,輪廓似柳葉,有2根鞭毛,常作不規則擺動(P01、V01)。主要寄生于鰓部,偶見于苗種和一齡魚。生魚感染少量鰓隐鞭蟲時,并無明顯病症,即使感染數量較多,外觀也無明顯異常,一般也無死魚,但攝食會變差甚至出現吐料現象。

當鰓隐鞭蟲感染數量較少時,可不處理,做好調水增氧工作,确保水體溶氧充足即可;如大量感染,影響攝食,則可使用硫酸鋅等進行驅殺。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1

P01:示鰓隐鞭蟲(40*10)

2.2六前鞭毛蟲

隸屬于六前鞭毛蟲科、六前鞭毛蟲屬。蟲體呈梨形,有4對鞭毛,運動十分活潑(P02、V02)。主要寄生于胃,僅零星見于養殖中後期。當雜交鳢大量感染該蟲時,魚體消瘦,攝食不佳,有明顯腸炎,并有持續性少量死魚。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2

P02:示六前鞭毛蟲(40*10)

由于該蟲的檢出率很低,其流行病學不詳,且目前國内尚無針對該蟲的治療用藥。但根據我們的經驗,純投飼料的雜交鳢未曾檢出此蟲,推斷其可能與投喂雞腸等不潔餌料有關。

2.3口絲蟲

又稱魚波豆蟲,隸屬于波豆科、口絲蟲屬。蟲體呈卵形或梨形,前端有2根(有時4根)鞭毛,運動十分活潑(P03、V03)。主要寄生于體表,其次為鰓。生魚大量感染口絲蟲時,病魚浮于水面,活力較差,體表輕微發紅(P04),嚴重時可緻持續性少量死魚。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3

斑鳢對口絲蟲十分易感,雜交鳢也常有檢出,各種規格均可感染,幾乎全年均有發病。如經确診,可使用硫酸鋅等進行驅殺。但該蟲易複發,用藥後需複檢,必要時再次用藥。

2.4尾孢蟲

隸屬于碘泡蟲科、尾孢蟲屬。蟲體呈紡錘形,極囊2個,殼片由後部延伸出兩條尾突,一般靜止(P05)。主要寄生于體表和鰓,寄生數量不多時,病症不明顯;即使大量感染,也僅表現為體色偏黑、遲鈍,病竈處輕微潰瘍(P06),一般無死魚或僅有零星死魚。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4

左:P05,示尾孢蟲孢囊及蟲體(40*10),右:P06,示尾孢蟲病竈

該蟲在秋季較為常見,由于其孢囊可導緻病魚體表和鰓絲破損,在越冬期可能會繼發感染絲囊黴菌而引起生魚爛身。因此,建議在秋季适當拌喂鹽酸氯苯胍或地克珠利等針對孢子蟲類專用藥進行預防;如經确診,則應及時使用針對性藥物進行驅殺。

2.5車輪蟲

隸屬于緣毛目、車輪蟲屬。蟲體反面觀圓碟形,側面觀如氈帽狀,運動時如轉動的車輪,較活潑(P07)。生魚朝苗階段十分常見,主要寄生于鰓和體表,導緻攝食不佳,魚體消瘦(P08),容易誘發柱狀黃杆菌感染或彈狀病毒病,嚴重時可直接導緻苗種大量死亡;中成魚階段,則主要寄生于鰓,但一般數量不多,危害不大。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5

左:P07,示鰓部車輪蟲(10*10),右:P08,示車輪蟲病魚魚體消瘦

該蟲流行于4-10月,主要危害苗種。在苗期應靈活使用芽孢杆菌、光合菌等有益菌,提高水體的穩定性,維持水體适宜的肥度,并定期對魚苗進行檢測(2-3天檢測一次),一旦确診感染,及時使用硫酸銅等廣譜性殺蟲藥或其他針對車輪蟲類專用藥進行驅殺。

2.6杯體蟲

隸屬于累枝蟲科、杯體蟲屬,為附生纖毛蟲。蟲體呈杯狀,前端粗,有纖毛,向後變狹,體後部有1個附着盤(P09、P10)。杯體蟲僅寄生于鰓,各種規格的生魚均可感染,多見于水質寡瘦的池塘,常以次要病原的形式出現,一般不會單獨緻病,但當其大量感染時,會影響呼吸,使病情惡化。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6

P09、P10:示杯體蟲

杯體蟲可感染各種規格的生魚,幾乎全年均有檢出。但即使從患病生魚檢出杯體蟲,也應特别留意有無其他病原感染,優先處理主要病原。如杯體蟲數量特别多,可使用硫酸鋅進行驅殺。

2.7小瓜蟲

隸屬于凹口科、小瓜蟲屬。蟲體呈卵圓形,體被纖毛,成蟲期體中部有1個馬蹄狀或香腸狀的大核(P10)。小瓜蟲主要寄生于體表和鰓,僅見于苗種階段;大量寄生時,病魚體色偏黑,反應遲鈍,體表布滿白點(P11),随着病情的惡化,病魚會出現大量死亡甚至全塘覆沒。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7

左:P11,示小瓜蟲(10*10),右:P12,示小瓜蟲病魚(體表白點)

生魚小瓜蟲病多見于工廠化育苗場,如經确診,可通過提高水溫至32℃左右的方式進行控制。自然條件下池塘養殖的生魚苗種一般不會感染發病,做好苗種檢疫即可有效預防。

2.8累枝蟲

隸屬于累枝蟲科、累枝蟲屬。蟲體呈杯狀,前端粗且布滿纖毛,可伸縮,借助肌柄附着于魚體,多以群體生活,且群體分枝呈對等分叉狀(P12)。該蟲主要寄生于體表,感染早期,病竈處發紅、出血,有少量毛狀物(P13),随着病情的發展,常因蟲體大量繁殖或繼發感染水黴而出現大量毛狀物(P14、P15),并有持續性少量死魚。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8

左:P13,示累枝蟲(10*10),右:P14,示累枝蟲感染病竈毛狀物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9

P15、P16:示感染大量累枝蟲後病竈處的毛狀物

累枝蟲幾乎全年均可感染生魚,但以10-11月份最為流行。該蟲的寄生與水質的關系很大,在水質波動期發病率高。秋季适當加勤改底,并合理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維持适宜的肥度,提高水體的穩定性,是預防該蟲的重要手段。如經确診,則可使用硫酸鋅等針對纖毛蟲類專用藥進行驅殺,并内服适量恩諾沙星、多維等促進傷口痊愈。

2.9三代蟲

隸屬于三代蟲科、三代蟲屬。蟲體呈指狀,後吸器有1對中央大鈎和16個邊緣小鈎;無眼點;子宮具胚體,内有“胎兒”,常可見中央大鈎(P16);作蛭狀運動。該蟲主要寄生于體表,嚴重感染時鰓部也有檢出。生魚感染個别三代蟲時,症狀不明顯;大量感染時,生魚活力較差,浮于水面,體表發紅,粘液偏少,眼睛凹陷(P17),肌肉、腸道等發紅(P18),并有持續性少量死魚。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10

左:P17,示三代蟲(10*10);中:P18,示病魚體表發紅;右:P19,示病魚肌肉、腸道發紅

該蟲主要感染一齡魚,夏、秋季節常見。如經确診,可使用甲苯咪唑進行驅殺,療效十分顯著。

2.10釘蟲

即錨頭鳋,隸屬于錨頭鳋科、錨頭鳋屬。蟲體細長、呈針狀,童蟲期蟲體近透明(P19),老蟲期蟲體變混濁,尾部常可見帶狀卵囊(P20)。釘蟲僅寄生于體表,在寄生的早期,由于蟲體纖細,很難發現;随着蟲體的長大,病竈處出現點狀出血、破損(P21);蟲體衰老後,會自行脫落。該蟲不會直接導緻死魚,但會造成魚群躁動不安,攝食變差,并且由于其會使病魚體表破損,在越冬期可能會誘發爛身病。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11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12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13

P20、P21、P22:示釘蟲及釘蟲感染導緻的傷口

該蟲可感染各種規格的生魚,全年均有感染,秋季相對常見。其生活史較為特殊,可分為卵、無節幼體期、桡足幼體期、成蟲期等四個階段,而漁用殺蟲藥僅對無節幼體、桡足幼體有效。因此,建議在秋季針對該蟲預防性用藥1-2次;如經确診,則可選用溴氰菊酯、辛硫磷等進行驅殺,每3-5天用藥一次,連續2-3次。

2.11台灣棘帶吸蟲(尾囊蚴)

隸屬于吸蟲綱、複殖目、異形科。該蟲(尾囊蚴)可寄生于生魚的鰓部。蟲體呈卵圓形,排洩囊呈“工”或“X”形(P22、P23)。其僅寄生于鰓,可破壞鰓絲,阻礙呼吸;一般感染數量不多,危害不大;也偶見生魚苗種大量感染,雖然未造成死魚,但長速很慢,嚴重影響養殖效益。

魚生哪種魚寄生蟲少(11類生魚常見寄生蟲詳解)14

P23、P24:示生魚鰓部感染的台灣棘帶吸蟲尾囊蚴

該蟲為台灣棘帶吸蟲的尾囊蚴,而台灣棘帶吸蟲以淡水螺為第一中間宿主。因此,放苗前徹底清塘,殺滅螺類,即可有效預防。

三、防治建議

生魚的耐低氧能力很強,體表粘液十分豐富,抗病力很強。盡管我們檢出的生魚寄生蟲種類很多,但多數情況下生魚感染的寄生蟲都處于潛伏狀态,且大量感染緻病與水質有較大關系,單純由寄生蟲感染緻死的病例并不常見。

在放苗前做好清塘操作,清除螺等有害生物;養殖過程中靈活使用光合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維持水體适宜的肥度,确保溶氧充足,是預防生魚寄生蟲的基本措施。而如需治療,由于這些寄生蟲的種屬地位差異很大,對藥物的敏感性差異很大,一般建議在确診後再針對性選藥、用藥。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釘蟲、累枝蟲、三代蟲、尾孢蟲、口絲蟲等體表寄生蟲,盡管大量感染直接導緻死魚的情況不常見,但即使是少量感染,也會引起體表破損,為越冬期感染絲囊黴菌而爆發流行性潰瘍綜合征(爛身病)埋下巨大風險。因此,我們建議,在秋季應特别關注這些體表寄生蟲,加強檢測,如有發現,及時針對性用藥;即使沒有檢出,在制定入冬前殺蟲方案時,也應特别關注上述體表性寄生蟲,針對性用藥,确保魚體健康入冬,平安度過越冬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