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湖州湖泊 胡豐盛 攝
鳥瞰湖州湖泊 胡豐盛 攝
中新網湖州10月29日電(記者 胡豐盛)在浙江省湖州市,有兩處“黑臭河”蛻變為“幸福河”的古漾。前者叫蠡山漾,曾是範蠡的隐居地,後者叫蘆圻漾,相傳是春秋吳國水軍的軍港。曾經一度,古漾也有過水之殇。前者生豬廢水直排,後者遍布垃圾水草。如今,兩個湖漾各自蛻變後,已成為浙江省的“示範河湖”,“密碼”之一就是治理理念和模式的變革。
蠡山漾又名觀音漾,位于德清縣鐘管鎮蠡山村,水域總面積220畝,河道總長4.1公裡。相傳範蠡功成身退後,帶西施曾歸隐于此。“白銀盤漾一螺青,洞口胭脂帶雨零,怪道西施曾小住,水楊柳亦學娉婷。”清代詩人徐以泰曾作詩,盛贊蠡山風光。
記者采訪現場 胡豐盛 攝
但古漾也曾經曆過水之殇。
鐘管鎮人大副主席、蠡山村前黨支部書記衛俊介紹,那個時候,蠡山漾岸上養豬,河裡養魚,廢水直排,水體富營化、發黑發臭,成為村民的一塊心病。許多村裡的老人說,小一輩隻“看得見山,望不見水,記不住鄉愁了”。
2014年以來,德清縣啟動河道治理工程,通過河道清淤、岸坡整治等治理措施,将蠡山漾變為一條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幸福河”。同時,治理過程中重點挖掘鄉村特色文化,4.1公裡長的河道上10座古橋橫卧碧波,成為獨具特色的“古橋博物館”和“水文化公園”,帶動了當地美麗鄉村旅遊及民宿經濟的發展。
文化、古村、水利和生态的有機融合,使蠡山漾備受資本和遊客的青睐。總投資5.8億元的水樣年華古婚俗文化街項目、投資上億元的蠡山精品酒店等項目陸續落戶,前不久,村裡首批5家民宿也建成并開始營業,産業基礎逐漸夯實。曾經的豬倌、蠡山村民顧松平建起了一幢兩層高的樓房,外層門窗雕花,梁柱上刻着精美的紋飾,還挂着一塊牌匾上書“蠡山人家”四字。“經過改造後,這裡就是民宿。當不成豬倌,以後我就是蠡山村民宿的老闆。”說起日後的生活,他的臉上洋溢起了笑意。
從蠡山村往北驅車約一個小時,就到達了蘆圻漾。“蘆圻”是個古老的地名,春秋時期吳越相争,吳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在太湖沿岸設“三城三圻”,蘆圻漾就是吳國訓練水軍的軍港。
不過,雖然都是古漾,兩地的治水辦法卻是大不相同。
“過去,兩岸雜草叢生,河邊都是菱網、生活垃圾,還有不少村民在河邊亂搭亂建、養雞養鴨,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蘆圻漾所在的東王村黨總支書記、村級河長工作站站長欽偉娟介紹,2012年,長興建設太湖風情實驗示範帶,以蘆圻漾為中心打造了荷塘人家景觀節點,形成了一個有濕地風貌的生态景觀。
環境變好了,魚兒越來越多,不少晨釣、夜釣愛好者周末喜歡聚集這裡,但也帶來了不少垃圾。
2013年長興縣實現了所有河道河長制全覆蓋,構建了縣、鎮、村三級河長管理體系,這裡的治水工作開始變得遊刃有餘。
欽偉娟說,東王村以黨員積分制為标準,對主動積極參與河湖護理的黨員,給予一定的積分獎勵,同時将積分作為黨員年底評優的重要參考數據之一,河道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同時,村“兩委”想出了一個新辦法,開展誠信指數考評:将村民是否參與護水納入考評,給每戶評比打分,其得分與征信、入黨、建房申請等挂鈎。新制度的實施,提高了村民環保的積極性。
現在,東王村的河流已經長期保持二類水質。優美的村莊水域環境和創新的舉措,先後引來了三個農旅融合項目。東王村“兩委”順勢,将項目推進與脫貧攻堅扶志、扶智工作相結合,成立了勞務服務平台,既解決了低收入農戶工作問題,又滿足了項目用工。如今,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不到5萬元,到現在突破1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萬多元。
2018年,蘆圻漾還被設為長興首個浙江河(湖)長學院現場教學示範基地。
數年時間,兩處古漾都發生巨大變化,兩個村莊的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生活水平已不相上下。蠡山村從“生豬養殖”緻富向“曆史文化”發展,東王村則從一個傳統村蛻變為“集休閑、參觀、文化于一體的濕地風貌生态景觀好去處”。(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