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在我國封建社會的婚姻觀念中可謂深入人心,男婚女嫁雖然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門當戶對"。若随意婚配,門不當戶不對,是要受到懲罰的,甚至會鬧出人命或被逐出族籍。
據說,在清朝鹹豐年間就發生了一件因"門不當戶不對"而釀成的慘案。事情起因是安徽祁門縣王氏家族裡有人違反祖規,婚配不重于門第。徽州汪氏《同心合文契》對此事做了記載:
《王氏統宗譜》載明:義子異姓不得紊亂宗支,婚姻不締于不重之門。祖規森嚴,誰敢逆犯。今我族合修宗譜告成在即,逆裔(王)清池抱來異姓之子,業已控告在案,不能入譜;至締婚不重之門,前聖玑結婚于湯姓,衆心不服,遭(造)成人命,累死數人,祖祀神會敗盡,前車可鑒,……今我族(王)際膘等各自數家恃強不遵,複娶于張、湯二姓,以緻大衆議論膘等詣祠削除,不載入譜,固是美舉。
如此可知,封建社會對婚姻門第的看重程度,以緻于影響到現在的社會。雖說如今已經破除此等思想,但"門當戶對"之觀念依然存在。"門當戶對"已經從最初的家庭地位和财力擴展到了精神方面了,比如說"兩家都是書香門第",說的就是有着同樣的家庭背景。
好了,介紹了"門當戶對"之後,我們下面就看一下這一成語的來曆吧。
要說其義之淵源,我們就須從"門"和"戶"二字說起,這二字在這一成語中起着關鍵的作用。
"門"字形體:
古文字“門“
從"門"字形體可見,"門"由簡易的兩扇組成。"門"的本義就是房屋之門。在甲骨文中"門"字指稱宗廟宮室的門。後來,"門"字意義不斷引申,可以指稱像門的東西,比如閘門、球門、氣門等;引申為關卡,比如國門、玉門關、虎門等;引申指稱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竅門、門路等;引申為類别之意,比如佛門、師門、五花八門等。
但是,作為實體的門,一定是指稱具有兩扇門的合體,一扇門古代并不稱"門",而是稱"戶"。
"戶"字古文字形體如下:
古文字“戶”
"戶"字與"門"字對比可知,形似單扇門。《說文》:"戶,護也。半門曰戶。""戶"古常用來指稱内室。《詩經·小雅·斯幹》:"築室百堵,西南其戶。"其意為:準備營造規制宏偉的建築,在宮室西南方位大開門戶。又因為一家人生活在一個門内,"戶"又用來指稱家庭單位。"戶"與"門"不但字形上有明顯區别,隻是單扇門,而且其意義所指也有差别,"戶"所指單位顯然比"門"要小。
後來,"戶"指稱門的意義逐漸轉移到"門"字上,便與"窗"構成複合詞"窗戶"。
老房子的窗戶
那麼,我們分析完"門""戶"的形體,應該對"門當戶對"有了根本上的認識。"門""戶"字形上反映的基本義在詞語當中也有所體現。古代說有錢人或者大家族往往用"門",比如有"名門望族"、"朱門"、"豪門"等。《三國志》有:"汝勿妄言,滅吾門也。"此處"門"就是指一大家族。詩詞名句亦有不少"門",唐崔郊《贈婢詩》:"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陸遊《關山月》:"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此幾處"門"皆為官宦人家。而小戶人家則常說"獨門小戶"、"柴門"、"蓬門"、“小家小戶”了。
"門當戶對"一詞最早出現于唐代,唐代《不知名變文》:"彼此赤身相奉侍,門當戶對恰相當。"北宋釋惟白《續傳燈錄》:"誰能夜泛孤舟,白日清風;何必冬行春令,門當戶對。"後來就更為常見了,如元代《西廂記》:"雖然不是門當戶對,也強如陷于賊中。"此幾例皆指男女婚姻時的家庭地位相當,而宋朝還見指稱事物之間相配得當之說,如宋張端義《》卷中:"這般梵刹,顧非些少叢林;個樣村僧,豈是尋常種草?要得門當戶對,還他景勝人奇。"
“門當”和“戶對”
"門當""戶對"後來成為了一個專有名詞,且均有不同的圖案,以彰顯主人的身份。"門當"指稱門前的一對石墩或石鼓,而門頭上方的短圓柱叫做"戶對"。"戶對"古時是有區别的,一般的宅門有兩個,大宅門有十二個。對于朝中官員,文官用圓形,武官用方形,代表身份一看便知。"戶對"則更有講究,是按照官員的等級來裝飾的,三品以下兩個戶對,三品有四個,二品為六個,一品有八個。
那麼,問題也來了,婚姻中的"門當戶對"再和建築中的專有名詞"門當"和"戶對"孰先孰後呢?
我們查閱了古文獻,清代之前并未見"門當""戶對"單獨作建築中的物件,皆是以"門當戶對"一個整體出現。因此,"門當戶對"應該最先出現在婚配中,"當""對"都作動詞講,為"相當""相配"之意,用以指稱婚姻雙方的對等關系。後來"門當"與"戶對"被分開用于建築物件,最初這兩個門前和門上頭的物件應該稱為"門墩"和"門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