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是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任何一個時代,衣食無憂永遠是國泰民安的保證。所以說農民是全天下最辛苦,也是最可愛的人,而每一年豐收的季節,就是老百姓普天同慶的時候。
正因如此,在古代有不少詩人用詩歌記錄下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和豐收時喜悅的畫面。其中流傳最廣的當然是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白居易的《觀刈麥》雖然沒有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卻也是千古傳唱的佳作。
隻不過白居易的這首描寫五月農忙的詩歌是首長篇叙事詩,讀來未免冗長。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絕句,看看詩人是怎麼用28個字就描繪出麥收場景的。
農家望晴
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
雍裕之是四川人,因為屢試不第而四處漂泊,在晚唐時期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而他寫的這首《農家望晴》描寫的正是農民五月打麥曬場的故事。
麥收之後,要把麥子攤開,放在陽光下晾曬,避免發黴。因而每年的五月,農民最喜歡的天氣是豔陽高照,最厭惡的天氣就是下雨。題目中的“望”字不僅僅是看的意思,還含有希望和祈盼的含義。因為是否晴天與農民這一年的收成息息相關。
在古代并沒有天氣預報,所以農民全憑着經驗來判斷天氣的好壞,久而久之就出現了農諺。而本詩正是以農諺開頭,即“嘗聞秦地西風雨”。聽說在長安附近一刮西風就會下雨。
“秦地”指的是戰國時秦國的土地,也就是唐朝長安附近(今陝西一帶)。詩人在詩歌開頭就營造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迫氛圍,為下面的詩句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通過農諺,詩人知道西風過後必定是一場大雨,而此時下雨會使農民一年的辛苦付諸東流,所以他迫切地發出問詢:“為問西風早晚回”。西風啊,你什麼時候才會回去呀!
在這句詩中,詩人把西風拟人化,借助詢問表達出自己焦灼的心态。這句問話是詩人替所有生活在長安附近的農民發出的,而他們此時的心情正是焦灼不安的。詩人用以小見大的手法,通過詢問的形式表現出所有農民的心聲。
接下來詩人截取了一個生動的生活畫面,通過農民自己的視角來描繪出他們内心的祈盼,“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白發蒼蒼的老大爺像白鶴一樣靜靜地站在那裡,緊張地望着麥場高處的那片烏雲。
詩人以仙鶴來比喻眺望天空的老農,除了兩者外觀(顔色)上的相似,還因為“鶴立”暗含着翹首以盼的意思,例如在《三國志》中,曹植就曾在奏疏中發出“實懷鶴立企伫之心”的言論。當然與曹植的雄心相比,老農所盼望的事情就簡單得多了。
當看到積雨的雲彩飄浮在麥場的半空時,包括老農在内的所有農民,他們的内心都是忐忑的。詩人用“望雲開”三個字不僅把他們對晴天的迫切期盼表現出來,還避免了平鋪直叙的枯燥,令詩歌更加含蓄。
靜閱閑話
因為絕句受到字數的限制,無法長篇大論的展開叙述,所以詩人以一個“望”字作為本詩的詩眼,截取了老農望天,祈盼雲散天明這個生活片斷,把農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與心酸表現出來。
此外,本詩從民諺入手,引發整個情節,讓詩歌從開頭就充滿了淳樸的鄉土氣息,而白發老農的出現,更是把讀者引入到一個生動的田園氛圍中,讓人們真實地感受到農民伯伯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容易。
參考資料《全唐詩》《三國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