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曾把《大學》稱為“聖經”。本來自宋起就有“十三經”之名,把《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都列入,所以把“十三經”都稱為“聖經”也是可以的。《論語》當然是一部偉大的書,是一部兩千多年來影響着中華民族精神面貌的偉大的書,無數炎黃子孫從它所包含的思想中吸取智慧,學習做人的道理。
《論語》是最能體現孔子思想的代表著作,《論語》中的“仁”是儒家理想中人道的代表,“仁”是一種人心的境界,也就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即做人的道理。人與動物同有心,但動物的心多限于個體求生存的活動上,而人心不僅為自己求生存,還在同類中相互感通并有為他人以及人群謀利益的境界。孔子的思想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諸如家庭、社會、政治等。孔子講的家庭,其中心在于父母與子女,即孝慈之關系。在社會與政治方面,孔子極富人道主義,倡導愛民,施行仁政,以天下有道與天下歸心為政治理想和施政的基本原則。
從内容和形式上講,孔子思想不是一種宗教,但就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之深之廣之久而言,遠非宗教能比,因此,稱《論語》為中國人的聖經一點也不為過。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論行事的一部書,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論”者,倫也;“語”者,叙也,從字面的意義來看,《論語》就是一部有關倫理言論的著作。《論語》共有二十篇,四百九十八章,每篇篇名以開頭兩個字或三個字取名,正文形式活潑多樣,有語錄,有對話,也有故事。這也正體現了孔子著《春秋》的精神,即“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意思是說,我與其講大道理,不如表現在具體的故事中更為深刻明顯。
學習《論語》,如果不能從義理、考據、辭章三方面進行研讀的話,就難以把握要領。對于一般注重實際應用而不是專門從事學術工作的讀者來說,如果不下一番工夫的話,是很難領悟《論語》的精神、框架和要義的。
論語的主要框架和精神
我認為應從四大部分解讀《論語》,或者說《論語》主要含有四個方面的内容,即《論語》的理論體系;《論語》的教育思想體系;《論語》的應用體系,應用體系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類的對君子的教化,另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具有普世意義的對普通人的教化。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普通人最基本的與人相處的法則,意思是自己在考慮和他人關系時,首先從自己的内心出發,自己不希望别人如何對待自己,也就是說自己對别人的最低要求。這個要求是由自己的心理感受得出的。因為人性相近,由己可以推出别人,那麼别人對我也會有同樣的要求,隻要我這麼對待他了,他也會如此待我。如此推下去,諸如我不希望别人鄙視我,我也不希望别人欺詐我,我還不希望别人強加給我一種理念或者一種習慣等等。因此,我也要平等待他,不欺詐他,尊重他的自由等等。所以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是最基本的準則。
至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要求高了一些,這是對君子的教化,當然人生的境界都是不斷提高的,追求人生的高境界也是當今人類普遍的心境。
本文作者:雷原(北京大學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