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裡的臨近保質期商品專區
貼上“臨近保質期”标簽折價銷售的商品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徐振天
“快過期了,吃了擔心安全問題,扔掉又覺得怪可惜的。”面對臨近過期的食品,不少消費者都有類似這樣的顧慮。目前,市場上不少生鮮超市都有低價售賣的臨期食品區,臨期食品如何管理?臨期食品過期後又該如何處理?
在時下社會提倡制止餐飲浪費的背景下,折扣銷售和環保回收臨期食品,也是節約社會資源的一種形式。近日,記者走訪發現,商超針對臨期食品有專門的銷售、處理規範,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物盡其用”,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而在市場後端,也有專門的公司對臨期食品進行回收處理,将食品廢料制作成動物飼料再利用。
打折
臨期食品“白菜價”
市場上原價20多元的蛋黃酥包裝零食隻賣十餘元,品牌果蔬泥、歐洲進口橄榄油統統半價銷售……記者在位于廣州天河區中山大道的沃爾瑪超市看到,門店專門劃出十餘平方米的區域,設立臨近保質期商品專區,這些“白菜價”的臨期商品讓消費者大呼劃算。
貨架上擺放的商品以蛋糕、面包、薯片、糖果等零食為主,其中也不乏面條、食用油等餐桌上的常見材料。銷售人員介紹:“一般都是食品為主,偶爾也會補充一些日化用品。”整體來看,臨期商品普遍都還剩下兩、三個月的保質期,短一點的也有十餘天的,價格方面更是維持半價以上的優惠力度。
什麼樣的商品可以進入臨期區?沃爾瑪相關負責人表示,超市針對不同的商品保質期限,有不同的檢查周期和轉臨期日期管理原則。如對于一年及以上的商品,每個月會檢查一次日期,到期日期前的60天将會轉為臨期商品;對于7天以上、一個月以内的商品,每天檢查一次,到期日期前的3天即轉為臨期商品。在臨期商品的貨架上,也貼有“在有效保質期前使用”的相關提示。
類似的臨期商品售賣行為在大型生鮮、商超并不鮮見。沃爾瑪相關負責人認為:“臨期食品雖然臨近了保質期,但依然在保質期内,是合格的商品。從節約食物的角度考慮,臨期食品的購買和食用是不錯的選擇。”
回收
食品廢料再利用
實際上,資本市場中對臨期食品的處理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産業鍊,有專門進行臨期食品銷售批發的,也有針對臨期食品提供銷毀服務的。在對臨期食品開展回收的環節中,處處可以體現節約社會資源的理念。朱先生是上海一家專做臨期食品批發與回收的環保科技公司的負責人,他向記者介紹,公司長期面向全國收購過期奶粉、奶油、黃油、餅幹、面粉、大米等各種超市物流貿易退貨積壓的過期、臨期産品。
“臨期、過期的面包、餅幹渣之類的‘幹貨’,都可以通過相關處理方法轉化成綠色動物飼料産品。”朱先生告訴記者,在動物飼料中适量加入調味劑,如香味素、甜味素、鮮味劑、鹹味劑等,臨期、過期食品往往能在參加飼料轉化的過程中提供這類元素,以此提高飼料的适口性,刺激動物食欲和飼料轉化率,促進家禽生長。還可提供給動物不可缺少的脂肪和蛋白質,有效降低肉料比。
類似的臨期食品的後端回收處理環節,體現的是社會、市場對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推動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節約理念。記者向朱先生了解到,同類的回收環保科技公司主要對接工廠,目前也有零散的商超向他們供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