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拾起遺失的記憶

拾起遺失的記憶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30 11:19:20

拾起遺失的記憶?10月31日,為期20天的華東師範大學作家評論家群文獻展落下帷幕這場由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主辦的展覽,借由“華東師範大學作家評論家群”這一獨特的文學景觀,在該校70年校慶的當口,引發廣泛關注和讨論,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拾起遺失的記憶?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拾起遺失的記憶(手寫的溫情和記憶)1

拾起遺失的記憶

10月31日,為期20天的華東師範大學作家評論家群文獻展落下帷幕。這場由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主辦的展覽,借由“華東師範大學作家評論家群”這一獨特的文學景觀,在該校70年校慶的當口,引發廣泛關注和讨論。

征集自校友的380份文獻、手稿、照片、獲獎證書與重要書系等珍貴文獻資料,以時間為軸,展現了不同年代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手稿,散發着紙質時代的精神和溫度。這是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學校園生活的“打撈”,也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勾勒出其時上海乃至全國文壇的創作生态。

舉辦這樣一個展覽,當然不是單單為了懷舊。“信息洪流時代、機器寫作時代,文學何為,人文何為?如何以本真的方式,把文學重新帶回我們的生活,讓文學成為年輕一代的心靈之地、精神之所?”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胡曉明教授說,“大學教育的根本,顯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與專業技能的培養,如何将知識、學養、技能與世界視野、人文關懷、生命體驗有機融合,或許是大學教育面臨的更大挑戰。這或許是本次展覽超越學科與專業的深意之所在。”

“打撈”紙質時代的集體記憶

作家格非是1981年進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在這裡學習、工作了20年。重回母校,他感慨:“内心始終充溢着親切的感動。那些珍貴的圖片和手迹,不時攪動着過往生活的溫馨記憶。”

展覽中,有幾封格非與詩人宋琳的書信,信中有對20世紀90年代文壇的觀察和反思。“所謂的文壇都在忙于積攢金錢,真正的旁觀者(比如你我)能否有理由和可能保持冷靜?旁觀者的寫作是否是一種奢侈?這個問題對寫作者來說非常關鍵。”格非寫道,“社會的迅速變化帶來了一系列的文化問題,正如你所說,對作者而言,它既是危機,也是一種機遇,但最重要的是,它對于寫作的合理性或必要性這一古老的話題提出了挑戰。”

這些讨論,也體現在作家的創作中。彼時格非發表在《收獲》雜志的長篇小說就以《邊緣》為題,表露了他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态。正是由于始終堅守旁觀者的價值,在邊緣持續發力,奠定了他此後的文學創作成就。作家之間的相互砥砺、彼此激勵,正是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傳統的延續。

記者還注意到文藝理論家錢谷融先生寫給《文學評論》的一封推薦信。那是20世紀80年代,錢谷融向《文學評論》推薦學生許子東關于郁達夫研究的論文。許子東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77級校友,現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一同展出的還有《文學評論》的審稿單和雜志編輯給錢谷融的回信。提及這樁往事,許子東依然感懷:“這剛好是一個證明,展示華東師大的老先生、名家大師如何提攜、幫助年輕人。”

在胡曉明看來,這些珍貴的書信和手稿,有着很高的文學史料價值,對于豐富和細化對當代文學史的理解,補充作家、文藝理論家的個案研究,都極富啟發。他告訴記者,在籌備此次文獻展之前,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就已開啟對一批社科學者手稿、文獻的征集工作。經過三年積累,館藏已相當可觀,一個高校圖書館的手稿館業已完備。這也将是全國高校圖書館中的首家。

呼喚“手寫”的溫情和敬意

一個栖身校園圖書館的文獻展,能在校園内外激起浪花,與華東師範大學赓續至今的文學書寫傳統密切相關。

一條小河,曾經寫入茅盾的《子夜》,它就是橫貫華東師範大學的麗娃河。這是一條文學之河,詩意之河。許傑、徐中玉、施蟄存、程俊英、錢谷融、孫大雨等教授的言傳身教,形塑了彌漫其間的人文氣質,培養了戴厚英、魯光、沙葉新、陳伯海、黃源深、淩宇、夏康達等作家、學者和翻譯家。

改革開放以來,華東師大中文系的文學創作蔚然成風,僅在1977、1978級學生中,就湧現了孫颙、王小鷹、陳丹燕等作家,還有一大批學者和批評家。20世紀80年代,夏雨詩社以詩會友,集合了趙麗宏、宋琳、徐芳、缪克構等詩人,在全國詩壇獨樹一幟。同時湧現的作家,包括後來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格非和李洱,以及王曉明、許子東、毛時安、南帆、宋耀良、夏中義等批評家,更是在文壇聲名鵲起。20世紀80年代是青春的年代,是文學的時代,成就了耀眼的“華東師大作家群”現象。

此後,年青一代作家或批評家脫穎而出,華東師範大學成為獨特的文學與人文空間。可以說,在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在中國當代中文學科的發展建設中,華東師範大學作家群和批評家群都呈現出了獨特面貌,作出了不俗貢獻。

然而,令胡曉明憂慮的是:“現在的大學生距離手寫和紙質書越來越遠,對于探究館藏興趣并不大,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情在消散。”他說,在校園圖書館舉辦這個文獻展,初衷也是希望喚起大家對于“手寫”的敬意,“重溫古老的手藝生産方式”,對于學生們求知、治學或能有所裨益。

閱讀和寫作的過程,都是極其艱辛的勞作。學習,更應成為伴随終身的一種生活方式。展覽中有一封錢谷融寫給學生的信。這位學生畢業後在政府機關工作,事務繁忙,錢谷融告誡:“再忙,也要保持看書、寫文章的習慣。”當學生們透過讀書劄記、書信和手稿走近前輩學者和作家,感受字裡行間流淌的赤誠和熱愛,進入背後的思考和寫作過程,得到的觸動和鼓舞是難以替代的。

在大學校園倡導書寫文化

在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門口,日常擺放着一塊小黑闆,常能遇見有趣、動人的詩句。館員和學生社團團隊承擔了書寫和更新工作。

“書寫是深度思考的産物。當代年輕人習慣于快速與即時反應的交流方式,時間久了容易形成‘淺碟子思維’。在圖書館引入書寫元素,倡導書寫文化,希望對本科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和提高起到積極作用。”胡曉明說。他從2013年開始擔任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在館内成立文化推廣部,由專門團隊負責策劃主題書展、國學工作坊、“江南小課堂”等閱讀推廣活動,在上海高校圖書館中走在了前面。華東師範大學闵行校區的圖書館還辟出電影院,定期舉辦電影主題分享。

“閱讀應當是多元立體的,不局限于學科和專業,圖書館起到的就是打破邊界、拓展思維寬度的作用。”在胡曉明的設想中,高校圖書館要成為一個校園文化中心,成為學生最喜歡、最留戀、離校後最懷念的空間。“圖書館是一種無言的陪伴。安靜讀書,在圖書館泡上一整天,那種靜默的聲音,讓時間變得更有價值。”

展廳一角,寫着一句話:“沒有人看見草生長”。這句話來自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作家學者毛尖一篇文章的題目。胡曉明覺得,用這句話來闡述大學校園裡文學教育和人文素養的養成,再恰當不過,“就這樣,在閱讀和書寫文化的浸潤中,學生們長大、成熟,精神更加豐富”。

(本報記者 顔維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