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農業之後,中國人發明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耕。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從立春開始,依次是雨水、驚蟄(jīng zhé)、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為十二節,其餘為十二氣。
每個節氣都有相應的含義,表示一定的農時現象,例如“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谷雨前後,種瓜種豆”等等。人們寫過很多二十四節氣歌,以便于記憶二十四節氣,最常見的一首如下:
古人用“四時八節”來表示一年四季中的各個節氣。“四時”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是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開始。在北半球,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在地球赤道上,晝夜相等,從這以後,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晝長夜短;到了夏至,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白天時間達到一年内最長,黑夜時間達到一年内最短;過了夏至,太陽直射點從北回歸線逐漸向赤道回歸,白天變短,黑夜變長,但仍然是晝長夜短;到了秋分,太陽直射點回歸到赤道,與春分一樣,這一天晝夜相等;秋分之後,太陽的直射點從北半球移動到南半球,北半球的白天逐漸變短,黑夜逐漸變長,晝短夜長;到了冬至,太陽直射在南半球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迎來一年中最短的白天和最長的黑夜,在這之後白天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但仍然是晝短夜長,直到春分那天,太陽直射點從南回歸線回歸到赤道,晝夜相等。南半球晝夜随節氣變化與北半球相反。
赤道是人們在地球上假想出來的一個圓圈,這個圓圈處于地球正中間,将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是人們在地球上假想出來的另外兩個圓圈,它們分别是太陽直射地球的最南和最北界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