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不惑,不是沒有迷惑
個人理解,《周易》的乾卦和坤卦都在講人生的不同階段。按照人生三段論,人生可分為青少年、中年,老年。随着人們壽命的延長,青少年沒多少變化,這意味着中年時期增加了,老年時間延長了。
中年不惑。個人最願意的是,人生延長的壽命都集中在中年。讓我們慢慢地老去,等老了時,快快地離去。
《周易》給中年的關鍵字是“或”。或通惑,大緻有兩個意思,1、心疑不定,不明白對還是不對,比如疑惑、困惑。2、使迷亂,迷惑,比如惑人耳目、蠱惑人心。
一、四十不惑
孔子說:“四十不惑”。
著名音樂人高曉松在一個訪談節目上說:沒到四十歲的時候,老覺得四十不惑意思就是說,你就都明白了,什麼都懂了。其實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發現,四十不惑的意思是說,到了年紀你不明白的事,你就不想明白了。年輕的時候,每件事你都想弄明白,每個人你都想仔細看透,每個事情你都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社會,這個時代,你就會特别想去明白。”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悟。剛解決溫飽的人,已經實現财富自由的人,對人生的态度不同,見解也不同。
我認為,所謂四十不惑,并不是說沒有疑惑,也不是四十歲後能夠不迷惑,而是要争取不迷惑,應該不迷惑。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已經步入中年,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不應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即使暫時迷惑了,也能醒悟過來,用年齡來對沖無知和沖動。
或進或退,全在不惑
二、或躍在淵
《周易.乾卦》九四說:“或躍在淵,無咎”,或者躍起到天空,或者潛入在深淵,時可進則進,時不可進則退,進退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乾卦象征龍,描述的是龍的不同階段。
這個“或”字可以解釋為,可以進,可以退,但我怎麼才能知道進還是退呢?
孔子解釋說:“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意思是說上升和下降,沒有常規,但不是以邪惡為目的;前進和後退,沒有固定的法則,但是不能脫離群體。君子增進自己的美德,修治自己的功業,是為了跟上時世的發展變化,所以沒有災禍。從這裡看出,人要對事情能做出正确的判斷,從而有相應的進退策略。
孔子又說:“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或”就是疑惑,是說抱着疑惑的态度,審時度勢。為了達到不迷惑,就要在疑惑中敢于思考,不回避矛盾,也不畏懼矛盾,而是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有自己節奏。
孔子的意思:該進取就進取,不能因為有疑惑,就停止腳步。
三、或從王事
另一種中年的“惑”,是在《周易.坤卦》中。六三爻說:“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這裡的“惑”既可以指疑惑,就是對自己從事的事業有迷惑有疑惑;也可以指一種選擇或可能,就是以一個輔佐人的身份出現。無論哪種,都要求人不要去追求什麼功勞,但要善始善終。功勞是别人的,但自己自始至終要努力,沒有成功,但有好的結果。
孔子在這裡補充說:“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意思是說雖然自己有美德,卻含藏不露,為主人行事而不敢将成功歸為己有。這是一種美德,是自然而然的,沒有絲毫強迫做作的意思。
中年不惑,就是行動目的不迷惑,行動狀态不迷惑,至于結果,不去争,不去搶,該來的都會來。
中年不惑,不是不想明白,而是換一種方式去明白。可以昂頭,也可以俯首,但内心卻是明明白白。
人到中年,還處于上山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