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俗語是怎樣的

俗語是怎樣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18:19:56

俗語是怎樣的(對俗語的誤解)1

對“俗語”的誤解

作者 | 國承善

當今社會,人們習慣用古人的詞彙來灌輸自己,認為古人的話就是真理。古人的話是正能量,毋庸置疑,但有些話卻傳成了“俗語”,并且越傳越劣,歪曲了事實,甚至失去了本意,比如“無毒(度)不丈夫”,又如“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漢字乃象形字,每一個字都有它的意義,并有多音乃至多聲,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1976年,在嵩山上高中時,我發現了一副篆寫對聯,當時差點沒認出來,上聯:操人間頭等大事,下聯:理世上萬縷青絲。這幅對聯是專門針對理發鋪子寫的,說明理發(推頭)的重要,是頭等大事,人人都要理發,并且一年理好多次,有些頭腦靈活且幹不了重體力活的人選擇了這份行業,雖然成不了富豪,但卻不至于失業。

自從某年年底理了發得了感冒,一般情況下臘月我不理發,臘月理發價格又貴,況且人太多,有時胡子都不給刮,可問題來了,年前不理,一到正月就很長了,出們走親戚也會被人笑話,但是正月理發又不吉利,在民間一直有個傳說:“正月推頭死他舅”,到底從何時流傳下來無從考證。

俗語是怎樣的(對俗語的誤解)2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舅張樂敏托劉家董莊劉樹聲的福,在臨朐縣城南關租了個門頭,使得舅父在濟南天橋學了半年的手藝得以施展。理發店多是女的,一些老年人受舊封建思想的影響,不習慣找女的理發,舅父的生意自然多了起來,雖然舅信耶稣,對世俗的“陰陽”姑且不論,但是我也不能拿老祖宗的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實縣城與農村還是有很大差别的,剛過了年縣城有很多人去理發的,尤其年輕人,理發鋪子正月初一還挺忙的,過了年價格又低,剛刮了胡子出門又顯漂亮,何樂而不為呢?有時我舅不來家過年,直到初一下午才回家,可見這些‘陰陽’對城裡的人沒有多大約束,倒是農村個别老年人較真。在董莊就有一人過了年看到他的外甥剛理了發,就氣不打一處來,斜瞪着眼說:“混賬小子,你想咒死我”,明顯對他外甥有了成見。雖然如此,從古至今,倒也沒聽說誰家的外甥正月剛理了發他舅遭遇不幸的,由此可知這句話是民間傳錯了。

适逢雨天,董莊張樂珍來我家閑聊,針對正月理發這句話講了個故事:從前有對夫婦,膝下一子,乳名小陶,聰明伶俐,一家三口過着男耕女織、與世無争的日子,可好景不長,小陶的父親突染重病,不久撒手人寰,家裡失去了頂梁柱,似天塌了一樣,小陶的母親遵循三從四德,為丈夫守節,一直未嫁,新年正月,母親帶着小陶走姥娘家,其舅見了外甥散亂的頭發,穿着破補丁衣服,甚覺可憐,由此對待小陶更是寵愛有加,并買了個推子給他理發,以後每年都是給他買新衣服,整理發型,漸漸長大的小陶也懂得了感恩,直到姥爺老娘都不在世了,他也沒忘記舅對他的恩情,年年正月裡都是先來看他舅,稱其舅父,怎奈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沒過幾年他舅又過世了,每次正月理發就想起舅父生前對他的疼愛,乃至正月理發就思念他舅,後來民間以訛傳訛,習慣說成正月理發思(死)他舅。

俗語是怎樣的(對俗語的誤解)3

舅與外甥的關系可不一般,以前兄弟分家找他舅,小孩剪滿月頭也離不開他舅,有時舅不在場,就找個“蒜臼子”頂号。臨朐縣城以東正月初二都得先看舅,有外甥随舅、舅大外甥也不小之說,更有外甥打燈籠找(照)舅(舊)的歇後語。舊時寫挽幛,中間多有四個大字,外甥寫給舅的可用“淚灑渭陽”“渭陽抱痛”,反過來舅寫給外甥的可用“渭陽誰送?”懂行的一看稱謂便知輩分。渭陽為舅氏别稱,因晉公子重耳乃秦康公之舅,重耳返國時康公送至渭陽,詩經雲: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日至渭陽]。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八個字,也被民間誤解了上千年,有很多人把它當作口頭禅随口一說,可事實真是這樣嗎?非也!古人能拿這八個字開玩笑嗎?不能。要是人人隻為自己活着,那麼天下還能太平嗎?還有善惡之分嗎?從古至今,若沒有忠臣良将渴飲刀頭血,睡卧馬鞍橋,舍生忘死,保家衛國,哪來的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要修為自己,提高自己,要博學、明辨、申思、慎行,才能被社會所接納;如果一個人不能修為,那就愧對天地良心,被社會所不齒。這裡的天和地是指社會生活大環境,而不是指自然界的天地。

俗語是怎樣的(對俗語的誤解)4

“為”與“為”一字兩音,一聲高、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為了”的為應為二聲,而不是四聲,作為就是要有所作為,如康有為、段有為等,有為是倡導世人要為大多數人謀幸福,助人為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英國有位名人說過:“人活在世上,不要看他獲得了什麼,要看他對人類對社會貢獻了什麼。”人都有私心,這私心一旦超重,就會失去平衡,一旦做錯了事,就習慣拿古人的話做擋箭牌,好像是活着要不為了自己,就要違背天理一樣,用古人的智慧充當保護傘,洋洋自得,甚至矯揉造作,孤芳自賞。一個人堕落很容易,稍不努力,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倘若有所作為,是要花費氣力與代價的,這就像“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樣,咋聽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實則二者異曲同工。水往低處流容易,人往高處走卻難,此乃慣性邏輯,如《易經》所述:“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高處是有價值的,是積極的、向上的。中國去緬甸修鐵路,經過一水渠,引起當地村民的強烈阻攔,影響施工,因為他們不相信水能往高處流,施工員隻好親做示範,找一池塘,将水抽到高處,村民見了才信以為真,随即化解了矛盾,保證了施工進展。由此可見即便是正能量,也會被誤解。

随意妄言别較真,安分守己度光陰。正義有時遭誤解,自古公道在人心。

俗語是怎樣的(對俗語的誤解)5

國承善,1961年生于嵩山,現居東城,喜愛詩書,系臨朐縣作協會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