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土地文化的傳承

黃土地文化的傳承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8:17:34

黃土地文化的傳承?作者:王學斌近日在陝西榆林綏德縣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時指出:“綏德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孕育發展了優秀民間藝術,展現了陝北人民的熱情、質樸、豪邁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财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曆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這段講話,既凸顯出以綏德為代表的黃土文化在中華文化版圖裡的重要地位,又對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給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黃土地文化的傳承?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黃土地文化的傳承(堅守黃土文化的)1

黃土地文化的傳承

作者:王學斌

近日在陝西榆林綏德縣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時指出:“綏德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孕育發展了優秀民間藝術,展現了陝北人民的熱情、質樸、豪邁。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财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曆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這段講話,既凸顯出以綏德為代表的黃土文化在中華文化版圖裡的重要地位,又對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給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黃天厚土大河長,溝壑縱橫風雨狂。千古軒轅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蒼莽。”按照通常的定義,所謂“地域文化”,應當是具備一定的地理空間、于漫長歲月中積澱出文化習俗,該文化基因滲透到該區域相關物質、精神等層面之中,且在該地理空間形成了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鮮明文化特征的文化類型。恰如近代著名學人梁啟超先生所言,“氣候山川之特征,影響于住民之性質,性質累代之蓄積發揮,衍為遺傳。此特征又影響于對外交通,及其他一切物質上生活;物質上生活還直接間接影響于習慣及思想。故同在一國,同在一時,而文化之度相去懸絕,或其度不甚相遠,其質及其類不相蒙,則環境之分限使然也。”毫無疑問,黃土文化即符合以上特征,屬于深深紮根于厚土之中、綿延數千載且獨具秉性品格的文化體系。

黃土文化之“根”,因黃土而渾厚。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漢書》有載,“大風從西北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距今大緻200萬至300萬年前,時值“第四紀大冰期”,青藏高原的不斷擡升将印度洋溫暖季風擋在了崇山峻嶺面前,而南下的蒙古高壓氣流愈發強烈,造就了幹燥寒冷的西北氣候。經年累月的侵襲,使這一片地域植被漸趨稀少,沙漠、戈壁廣布,勁風卷起地面泥土,反複不息地降落在大西北。風弱之際,塵埃落定,築就了層層黃土覆蓋的一座高原。西起烏鞘嶺,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連内蒙古高原,遍及青海、甘肅、甯夏、内蒙古、陝西、山西、河南七省(區)46個地(盟、州、市),282個縣(旗、市、區),全區總面積63.5萬平方千米,這就是黃土高原。

作為黃土高原的核心區域,陝北,當之無愧是一個由黃土堆積出來的地方,幹旱少雨,人們習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存狀态,貧瘠的黃土地并沒有為他們帶來财富和安逸,可他們就是靠着那并不豐裕的收成過活。但即便如此,人們依然深愛着那片黃土,長年累月,艱苦勞作,紮根于此,成為中華文明誕生初期的一塊熱土。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劃分的中國古代文化起源的六個區域中,豫晉陝鄰境的黃土高原東端是其中的重要地區之一,他稱之為“中華文化的主根系”。《史記》記載,黃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黃帝”,從傳說到實地考古,不難發現陝北這片黃土地正是黃帝當年活動的關鍵區域,黃帝之“黃”自然與黃土密不可分。從此,黃土象征着居中的黃帝,總攬社稷,掌管四方土神。黃土因之被世人封譽了最高、最尊貴的身份。在他們心中,黃土地就是他們取之不竭的财富,甚至是他們生之所系的命根。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

黃土文化之“根”,伴黃河而磅礴。天上之水,奔流不回。古人曾雲,“西北土性松浮,湍急之水,即随波而行,于是河水遂黃也”。黃土高原西高東低,源頭清澈的黃河,流經此地時,裹挾着大量的泥沙,随後化身為一條世界上獨一無二含沙量最高的大河。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由天上而來的黃河水不容分說地沖擊出一個“幾”字形的遼闊地域,也為中華文明拓展開一條文化路線,将沿岸各地的人與物涵濡浸潤成緊密的有機體。曾強調,“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假如将黃河喻作中華民族的母親,那麼黃土高原即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它酷似一位中國傳統家庭中的父親:高高在上,平日默不作聲,貌似不在,但一直穩居在那裡。它用水土俱下的方式影響着黃河母親,行使着丈夫和父親的職責,也協助在此地生存的陝北兒女們為深厚黃土鑄魂。

黃土文化之“魂”,由無數中華兒女所創造。毫無疑問,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内,受貧瘠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落後的政治經濟條件所囿,陝北人民的生活堪稱艱辛。這反倒磨砺了他們堅毅的性格和不畏苦難的精神,辛勤勞作,用汗水讨生活,方才心安理得。苦難在他們看來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與其無謂地抱怨,不如将其當成一種習慣,淡然接受。

樂觀豁達又直面現實,使得一個個人間奇迹在黃土高坡出現。“陶複陶穴,未有家室”,窯洞是陝北人的獨特發明,依山而建,循山而鑿,“院落地下藏,聲從地下來”。人們世代生活在此似洞非洞中,冬暖夏涼,起居靜安,一個院落,一個磨盤,一個豬圈,一個土廁所,幾棵棗樹,自成一個世界,又樂與外面世界互通共融,可見陝北人恬淡包容的胸懷。溝壑縱橫、地廣人稀,人與人的交流有時是靠“吼”的,于是“吼”出了久久不息、熱情似火的信天遊。“信天遊”是陝北人對生命的祭歌,對愛情的贊歌,對生活的頌歌。它所傳達的是陝北人自己的喜怒哀樂,坦率而純情、露骨而純粹,一種陝北風味的煽情,誰聽誰都會深受觸動。表達愛情的民歌,唱出了陝北人的火熱、豪邁和執着;黃河艄公拉開嗓子一唱:“誰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則讓人真切感受到陝北人的大氣魄與大無畏。這是源自黃土文化最内層的靈魂呐喊,也是當地精神風貌的鮮活呈現。

黃土文化之“魂”,因非遺文化所恒久。作為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多次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這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在綏德考察時,所觀摩的石雕、綏德平安書、剪紙、民歌、泥塑等展示,皆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結晶。比如綏德泥塑,便是充滿黃土氣息的精美産物。泥塑在這裡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由于陝北黃土質地松散,含沙多、不易成型,工匠們便巧妙地在和泥過程中添加了蜂蜜、食用油和棉花,以此來增加黃土的黏度和韌性。和好的泥要經過半月發酵才可使用。為了延長泥塑的保存時間、增加動态效果,工匠們用鐵絲娴熟地勾勒出人物的骨架,然後一點一點賦予它肌膚、紋理和造型。一件好的作品不僅要反映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反映現實生活。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結合在一塊兒就很帶勁、很有味道,實在是化腐朽為神奇,誠可謂一抔黃土塑鄉愁。

曆史文化遺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後人。望古識今,在實現文化強國的征途上,我們須繼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路徑,努力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讓黃土文化的“根”更牢固,“魂”更強健。(王學斌)

來源: 學習時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