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征文# 1949年9月,梁曉聲出生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個農村家庭。
他的母親是個文盲,黑土地上一個屯子裡最普通的農村婦女。
梁曉聲母親與孩子們合影
他的父親是随着老輩從山東闖關東來到東北紮根的。後來父親放下鋤頭進城當了一名建築工人,在梁曉聲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離開哈爾濱去建設大西北去了,每隔三年探親,全家人才有機會團圓一次。因此,梁曉聲從童年起,基本都是在母親的陪伴下成長的。
1⃣️梁曉聲是幸運的,他有一個善良慈愛、頑強溫暖的母親,給孩子們講述着流傳千古的悲情故事,給少年時代的梁曉聲心裡埋下了崇尚正直、善良的種子。對梁曉聲而言,母親是他最初的文學啟蒙老師。梁曉聲的母親雖然不識字,但是她出嫁前在梁曉聲外祖父家庭中長大,曾經喜歡聽一些舊戲、評書,知道許多書中的人物故事。所以母親在養育自已的兒女時,經常把這些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尤其側重于對排行老二的梁曉聲講述悲情故事:《秦香蓮》、《風波亭》、《趙氏孤兒》等等,善良的母親講到情深之處,止不住總是邊講邊落淚。
一家人留影
他的母親屬羊,這位中國貧窮家庭的主婦,逃不脫“屬羊的命苦”這一宿命舊說,對困苦生活的适應力和忍耐力是極其可敬的。她憑一種本能對未來充滿憧憬,朦胧的期望孩子們長大成人後都有出息。對于梁曉聲母親更希望他将來能夠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一個心底善良的人。
梁曉聲上學以後,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而他的語文成績尤其突出。不但對課堂上讀的書如饑似渴,對課外讀物也感興趣。可惜自己沒有錢,隻好鼓足勇氣向母親要錢買書。
這天放學後,梁曉聲來到母親工作的車間裡。隻見不足二百平米的一個街道小廠房,四壁潮濕頹敗,空間低矮,光線陰暗,在行行排列的破舊縫紉機嘈雜聲、四溢飛揚的塵埃中終于找到了母親。就在這樣嘈雜焦燥的惡劣環境下,為了每月能掙到27塊錢,蜷縮在角落的縫紉機旁,瘦弱的脊背彎曲的母親,像一個落滿塵埃的雕塑,一雙粗糙的手卻在不停地工作。
見到兒子伸出膽怯的小手,問媽媽要錢買書,梁曉聲母親二話不說,就把買書的一塊五毛錢給了兒子。
就是這樣一個出身在底層的農村婦女,哪裡曾舍得給自己花過一分錢?再窮也不能虧了孩子上學買書的錢,一分一厘都是塞給了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兒啊。
人世間母愛是偉大的。後來梁曉聲談起母親時說:
“父親常年在大西北,我們從小接受的是母親的教育。她注重人格、品德、禮貌和學習方面,至今仍對我為人處世有着深刻的影響。”
2⃣️ 尋尋覓覓,梁曉聲終結良緣;心地善良的焦丹,不但沒有被梁家的貧苦吓跑,反而在筒子樓裡,圍着鍋碗瓢盆,閃現出了不平凡的美德1968年梁曉聲高中畢業,趕上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成為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的一名“兵團戰士”。
在梁曉聲下鄉的第七年,由于他擅長寫作,兵團連隊推薦他上了大學。1974就讀于複旦大學中文系,那年他25歲。
1977年從複旦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電影制片廠從事文學編輯工作。28歲的梁曉聲在廠裡是最年輕的編輯,心裡期待着能碰到有緣的姑娘成為自己的終身伴侶。然而,一直等到了32歲,奇迹也沒出現。
1981年7月的一天,北京電影制片廠文學部的領導把正埋頭電影劇本創作的梁曉聲,硬是拉下了樓,給他介紹了一位叫焦丹的姑娘。
初次見面,梁曉聲就坦誠直率地向女孩告知了自己的家境:“我出身在工人家庭,人口多,小時候就是個窮孩子,如今仍是一個窮光蛋。我自己身體也不好,有胃病、肝病、早期心髒病等等。而且家庭包袱實在很重。參加工作後,我不但要贍養父母,還要給瘋大哥治病,并要供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上學。”
按常理,許多姑娘聽了男方這番說辭,肯定就找個借口抽身而退了。沒想到,這個女孩兒不僅沒有被貧困吓退,競然被感動得哭了。
她擡起滿是淚花的大眼睛,望着梁曉聲說:
“我真的沒想到,看起來瘦弱的你,肩上竟有這麼重的擔子,那你就更需要一個人愛護你了……”
梁曉聲這時候突然覺得,這就是他一直期待的緣分,愛神這一刻終于向他抛來了橄榄枝,姑娘眨起了眼睛、熱淚盈眶……
倆人相識10個月後便登記結婚了,他們采購了簡單的新婚生活用品,新房就是梁曉聲那間11平方米的單身宿舍。
結婚成家後,焦丹喜歡幹淨,也喜歡烹饪。她不忍心辛苦寫作的愛人日漸消瘦,就變着花樣地做飯為梁曉聲增加營養。一天,竈台上叮叮當當聲,讓煩惱的梁曉聲大聲吼道:
“一頓飯而已,你每天弄這麼複雜做什麼?吵得我都寫不下去了!”
寫作,是個苦思瞑想的活,需要甯靜,需要思考。而一日三餐,鍋碗瓢盆交響曲不帶響聲才怪。
焦丹沒想到自己好意卻遭到丈夫的抱怨,委屈地坐到床邊輕聲哭泣。
眼見妻子委屈的淚水,梁曉聲知道自己發錯了火。連忙道歉說:
“對不起,寫作的時候,有一點兒響動我都會心煩意亂。”
梁曉聲一家三口
從此以後,焦丹輕手輕腳的,慢慢練就了一種能在十幾分鐘内做成一頓飯的本事。生活就是這樣,在鍋碗瓢盆交響曲中,結婚一年後,就在那間單身宿舍裡,焦丹生下了他們的兒子梁爽。為了不讓兒子的哭鬧聲影響到喜歡安靜的梁曉聲,焦丹經常耐心的哄着孩子,還承攬了所有的家務活。
有了妻子這個堅強後盾,梁曉聲的創作開始進入了收獲期,相繼創作了北大荒知青題材的系列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師恩難忘》《年輪》等等。
1984年梁曉聲的成名之作《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發表了,獲得了當年的全國最佳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獲得了全國最佳中篇小說獎。
3⃣️内心堅韌、秉性善良的焦丹對梁曉聲、對梁家默默的奉獻,這份人間大愛伴夫走向高遠。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的丈夫,背後總站着一位賢惠的妻子。焦丹就是這樣一位賢妻良母,而且還承擔了一般兒媳很難接受的梁曉聲原生家庭的苦難。
梁曉聲父母共有六個兒女,大兒子因刺激得了精神病,姐姐三歲時因病夭折,梁曉聲排行老三,下面有二個弟弟、一個妹妹。
1986年,随着梁曉聲創作的作品不斷發表後,家裡 生活水平有所好轉,而且也有了一些積蓄。“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文學作品中,梁曉聲總是帶着深情去塑造和描寫天下父母的摯愛。焦丹深知自己的丈夫内心是十分孝敬父母的。在焦丹的建議下,梁曉聲把父母從黑龍江接到了北京。
梁曉聲與父親
因為梁曉聲工作繁忙,制片廠的鄰裡同事們,常常是看見瘦弱的兒媳婦焦丹蹬着三輪車帶着二老去醫院看病,又是兒媳陪着公婆去逛逛北京的公園、商場。每當梁曉聲創作的作品報刊上發表後,編輯部寄來的稿費總有一半都是由焦丹去郵局,毫無怨言的寄去接濟梁曉聲的弟弟妹妹們。
1998年,梁曉聲的母親病重,在彌留之際,母親将圍在病榻前的兒女們看了又看,然後緊緊地攥住梁曉聲和焦丹的手,淚流滿面地把自己身後全家人的牽挂托付給梁曉聲和焦丹,夫妻倆從母親臨終前的目光裡讀懂了老人的心思。
送走母親後,夫妻倆商議買了一套稍大點的住房裝修完,把30 年來一直住在哈爾濱江北精神病院的大哥接到北京來照顧治療。為了便于治療康複,焦丹聽說大哥會彈琴,買了電子琴,桌上擺放着硯台、毛筆和厚厚的宣紙,把房間打理的井井有條。
梁梁曉聲夫婦(左)與朋友合影
2006年4月,梁曉聲的四弟媳婦得了尿毒症,發現的時候已經到了晚期,當梁曉聲把這一消息告訴妻子後,焦丹着急地說:“咱就把弟媳接到北京來治。”善良心細的焦丹為了分擔梁曉聲的負擔壓力,把自己單位給配發的公司股份賣了,交給梁曉聲一個20多萬元的存折。于是,夫妻二人趕緊坐火車北上哈爾濱,将這20萬元救命的錢交到了弟弟手上。經過3個多月的治療後,弟媳婦終于戰勝了病魔,健康地走出了醫院的大門。
後來有記者采訪梁曉聲時,他感慨萬分地說:“這一輩子,真心視我的父母、弟弟妹妹為親人的,除了妻子焦丹,别無他人。”
妻子真誠的愛,使梁曉聲内心常常産生無限的感動、感激和感懷。
于是在他的長篇小說《雪城》中,借男主人公給女友寫的一封情書表達了他對妻子深深的感激:
“好女人是一所學校,好女人使人向上,一個好男人通過一個好女人走向世界。
縱覽梁曉聲的作品榮譽不斷:1985年《今夜有暴風雪》獲第五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1988年《雪城》獲第六屆中國電視劇金鷹獎,2019年8月梁曉聲的長篇小說《人世間》獲得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人世間一家親
春節前,根據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改編,長達60集的電視連續劇《人世間》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播出。展現了普通人家在大時代下始終如一的頑強精神和溫暖力量,向人們傳達了向善向美、樂觀拼搏的時代面貌,彰顯出中國人的善良本色。
一個成功的作家,背後站着一位賢惠的妻子;一個家庭的苦難,由妻子毅然擔當,這就是焦丹,溫暖了梁家而又付出大愛的女人。參考文獻:梁曉聲《慈母情深》、《父親》、《愛妻助我成平民作家》
《家庭生活指南》劉夏文《平民作家梁曉聲》
(祁連魯冰·文/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