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護眼模式都是綠色的

為什麼護眼模式都是綠色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4:47:09

[PConline雜談]近年來,近視人群越來越龐大,讓很多人開始重視對眼睛的保護。而日常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莫過于“護眼模式”,這個模式在手機、電腦以及電視等設備上已經非常普及。

無論是哪種設備,開啟護眼模式後,屏幕都會變成黃色或者暖白色,可以達到一定的護眼效果。關于這點,大家可能有疑問,都知道看綠色護眼,比如有的人會把手機電腦的壁紙換成充滿綠色的風景圖片,那為什麼護眼模式不是綠色而是黃色呢?

為什麼護眼模式都是綠色的(但為什麼護眼模式總是黃色的)1

搞清楚這個問題,得先知道屏幕發光的原理。自然界中的光是混合光,由紅、黃、藍等組成,這些光混合後就變成白光。屏幕也是相似的原理,要發出白色光,就需要用其他顔色的光源來混合。

目前大部分設備的屏幕是LED,實現白光的方法有三種,一是通過紅、綠、藍三基色多芯片組合來成;二是讓藍色LED芯片激發黃色熒光粉合成白色光;三是采用紫外光LED激發三基色熒光粉合成。

為什麼護眼模式都是綠色的(但為什麼護眼模式總是黃色的)2

以上三種方法中,第二種方法是成本最低的,因此被普遍采用。遺憾的是,傷眼問題的根源恰恰在這裡,各種LED發光顯示設備中,白光LED需要通過藍光LED 黃色熒光粉調出白色,因此屏幕總是會發射出大量的藍光。

物理上學過,光的波長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就越強,對眼睛的傷害也就越大。常見的紅光波長為600-700nm,黃光波長為500-600nm,藍光波長為400-500nm,因此我們感覺刺眼的往往就是波長短、能量高的藍光。

更可怕的是,一些廠家為了讓顯示設備“看上去很亮”,就讓LED發出更多的藍光讓人感覺更亮,這種冷藍光LED成了最佳選擇,既節約了成本,又“看上去很亮”。

為什麼護眼模式都是綠色的(但為什麼護眼模式總是黃色的)3

這種高能量藍光可直達眼睛視網膜,光敏感細胞又可以感受藍光刺激。長時間近距離觀看屏幕的時候,大量藍光到達眼底,照射視網膜産生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導緻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死亡,從而導緻光敏感細胞缺少養分從而引起視力損傷

另外藍光還會間接對人體健康産生危害。舉個生活場景中的例子:當你晚很困了正想入睡的時候,還是習慣性的拿起手機刷一下微博、朋友圈,會發現困意正在消減,甚至讓人很難入睡。

那是因為我們的視網膜上有一種細胞接對藍光非常敏感,如果它接觸到了大量藍光,就會像大腦傳遞現在是白天的信号。另外藍光也會抑制褪黑素分泌,從而影響睡眠質量。所以睡眠不足,眼睛疲勞也會加劇,還會産生一大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相當于藍光的間接影響。

為什麼護眼模式都是綠色的(但為什麼護眼模式總是黃色的)4

總之,藍光的危害還是非常大的。回到文章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幾乎所有的護眼模式都會讓屏幕變成黃色呢?前面講到,白光是由藍光和黃光混合而成,要護眼就必須減少藍光,黃光的比例增大,因此屏幕就呈現出黃色了。

降低屏幕對眼睛的傷害,除了減弱藍光的比重,還可以提高藍光的波長,來降低藍光的能量。因為并不是所有藍光都會傷害視網膜,大約隻是集中在450nm波長處有一個能量高峰,在此周圍的藍光才是有害藍光。

這可以通過調節背光或者更換發光材料來實現,比如目前逐漸成熟的OLED技術,由于本身擺脫了LED背光的模式,其每個像素都能夠自行發光,隻要向電極中輸入電壓,激發層就能産生所需要的彩色光,而采用的有機發光材料大大降低了藍光光譜的強度。

為什麼護眼模式都是綠色的(但為什麼護眼模式總是黃色的)5

目前市面上的液晶電視所産生的藍光波長多在450納米左右,而OLED電視産生的藍光波長在460-480納米之間,根據「波長越短,能量越高」的物理原理,OLED電視與液晶電視相比藍光所産生的能量更小,所以對人眼的危害更小。

不光顯示設備本身在朝着護眼方向改進,一些輔助的防藍光産品也應運而生,最熱門的當屬防藍光眼鏡了。小編前段時間才被某眼鏡店老闆“忽悠”給新買的眼鏡選配了一個防藍光鍍膜,多花幾十塊錢。

為什麼護眼模式都是綠色的(但為什麼護眼模式總是黃色的)6

實際上,防藍光眼鏡的防護效果十分有限,根據網上的評測機構給出的數據,比較優秀的防藍光眼鏡也隻能減少20%藍光,還有很多根本沒有防藍光效果。而能防護藍光的眼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鏡片呈現淡黃色,我看了看自己的眼鏡,鏡片是完全透明的,瞬間覺得上當了。

盡管藍光在民間已經被認為有害,但從嚴謹的科學角度,并沒有真正證明它的危害性。仔細想想身邊近視的朋友,其實大部分都是小時候躺着看電視造成的。因此,比起刻意追求防藍光,不如保持良好的姿勢以及充足的照明,相信已經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護視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