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是餐桌上的常見菜肴,不論是涼拌、清炒,亦或者是洗洗直接食用,都非常受歡迎。而且它富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比如蛋白質、糖類、維生素B2、C、E、胡蘿蔔素等,也是世界上熱量最低的蔬菜(僅16千卡/100克),這可是登上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哦。
但你在吃黃瓜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它為什麼會被叫做黃瓜,而不是叫綠瓜呢?
有人肯定會說,這當然與曆史有關:
黃瓜本來是長在關外的,漢朝張骞出使西域帶回了黃瓜,當時人們稱之為胡瓜。胡瓜被迫改姓是在後趙時期(319年~351年)。
後趙王朝是我國古代曆史十六國時期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政權,共曆7帝,享國33年。公元319年,石勒在(今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區)登基為帝,自稱趙王,史稱後趙。石勒登基後,見有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十分生氣,遂下令:國民無論是誰,說話也罷,寫文章也好,一律不準出現“胡”字,違者問斬不赦。
但有人在情急之下總會忘記這一法令。相傳,石勒有一天在接見地方官員時,發現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補丁的破衣服就來見他了,這令他非常不滿意,所以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問責樊坦為什麼衣冠不整?
樊坦慌亂之中就忘了這一法令,張口回道:都怪胡人燒殺搶掠,把自己的衣服都搶走了,隻好穿着破爛來朝見。但話說完了,也意識到自己犯了禁,連忙叩頭請罪。石勒見他知罪,也就赦免了他這一遭,但是在接下來例行的“禦賜午膳”時,故意指着胡瓜問樊坦:此物叫什麼名字啊?樊坦忙道: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自此,黃瓜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以上這種說法僅是傳說,是不是真的存在已不可考證。
實際上,黃瓜成熟後是黃色或者是黃綠色的,所以它在最開始被人作為食物的時候就是黃色的,但成熟後的黃瓜水分不多,口感也非常差。
中華民族長在骨子裡的吃的基因再次發揮作用,有人嘗試着吃了一下尚未成熟時的綠色黃瓜,意外的發現口感清脆,十分好吃,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黃瓜在沒成熟的時候就都被送上了餐桌,也就因此變了“顔色”。
但人們也發現,黃瓜在未成熟之前,身上都會長滿小刺,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其實這是植物适應自然環境的結果。這些小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黃瓜避免被其他生物啃咬,進而導緻瓜身潰爛死亡。而我們在買黃瓜的時候,也要盡可能挑選瓜刺比較紮手的黃瓜買,因為這樣的黃瓜相對比來說,更新鮮,水分也更大。
今天,你的餐桌上有沒有黃瓜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