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梁啟超則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是故讀書人不可不讀《史記》,治史者不可不知司馬遷也。
“名師導讀”《史記(精讀本)》,嶽麓書社出版
一、司馬遷的生平事略
與《史記》的編撰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中期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約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司馬遷的幼年,是跟着父親司馬談在家鄉度過的,在黃河北面、龍門山南一帶耕田放牧。司馬談學問淵博,曾學天官于唐都,受《易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作《論六家之要指》,對陰陽、儒、墨、名、法、道各家進行分析與評論,體現了他精深的識見,這對司馬遷自然影響很大。
漢武帝建元、元封年間,司馬談做了太史令,移家長安。太史令是管理皇家藏書以及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的官職。司馬遷因此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能夠閱讀到皇家的藏書和檔案。司馬遷自謂“年十歲則誦古文”,這表明他從小就有很好的古文修養,能夠閱讀用古文寫的文獻典籍,收集和整理各種史料。後來,他又向董仲舒學習公羊派的《春秋》,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良好的家學淵源與青少年時代的刻苦努力,為他日後成長為文史巨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遷像
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二十歲的司馬遷已不滿足于書本上的知識,于是開始了全國大遊曆,探訪名勝古迹,采集史事逸聞,豐富曆史知識,尋求曆史真相。他把遊覽的重點放在南方。他從京師長安出發,出武關,至宛。南下襄樊到達江陵。又渡過長江到長沙等地區,去訪問屈原投江的地方,憑吊他并采訪他的生平。往南遊覽九嶷山(在今湖南甯遠縣),探求舜帝南巡死去的葬地。轉而東向,登上廬山,考察禹疏九江的傳說,又轉向東南,登上會稽山(在今浙江中部紹興、嵊州、諸暨、東陽等市縣間),訪求有關大禹的傳說。然後北上到達江蘇淮陰,遊韓信故居,搜訪有關韓信的史事。其後他繼續北上,到達汶水和泗水一帶,遊覽孔子的故鄉曲阜,瞻仰了孔廟裡收藏的車服、禮器。再往北,到達齊都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在這兩地,他還和儒生們講論儒家經典,演習了儒家的各種禮儀。然後轉而南向,到達蕃(今山東滕州市)、薛(今山東滕州東南)、彭城(治今江蘇徐州市),以訪求孟子、孟嘗君、項羽等人的有關史事。接着繼續南下,到達豐(今江蘇豐縣)、沛(今江蘇沛縣)等地,經過梁楚(在今河南、江蘇一帶),後返回長安。劉邦起義于沛,其部屬多豐沛子弟。梁地是漢朝功臣彭越封地,楚是項羽的根據地。司馬遷在這些地方的遊覽考察,對于深入研究秦末農民戰争和楚漢之争的曆史,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
回到長安以後,司馬遷擔任郎中。郎中是皇帝的侍衛官,平時在京守衛宮門,皇帝外出時則充當車駕侍從。職位雖低,卻能親近皇帝。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漢武帝至雍(今陝西鳳翔一帶),西出隴山(在陝西隴縣西南,延伸于陝、甘邊境)到崆峒山(在甘肅)。又北出蕭關(今甯夏固原東南),在新秦中(今内蒙古河套一帶)打獵。司馬遷随駕扈從,遊覽了西北部的這些地方。
第二年,司馬遷奉武帝命出使巴蜀以南地區,代表漢王朝去視察和安撫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他從長安出發,經過巴蜀往南,最遠到達邛(今四川西昌東南)、筰(今四川漢源一帶)和昆明。這次遠行曆時一年多,其所見所聞對于創作《西南夷列傳》自然是很有幫助的。元封元年(前110),司馬遷從西南遠行回來時,漢武帝正舉行封禅大典。太史令司馬談侍從武帝前往,卻因病留在洛陽,不能參與這千載難逢的盛典。恰此時司馬遷趕到洛陽,司馬談臨死前,囑咐兒子要完成自己未竟的修史大業,司馬遷含淚接受了父親的重托。他随後趕赴山東向漢武帝報告了出使的經過,參與封禅,跟随武帝遊覽了山東半島。從二十歲南遊江淮,到這次扈從封禅,司馬遷的遊蹤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
司馬談死後三年,即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這為他完成修史大業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他可以查閱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典籍文書、檔案材料和各種史料。于是他開始着手進行修史的準備工作。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倡議并主持了改革曆法的工作,編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曆書《太初曆》。
但到天漢二年(前99),他卻受到了一個意外事件的打擊。原來這一年,漢武帝派其寵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和将軍李陵率軍出擊匈奴。結果李廣利所率數萬大軍損兵折将,慘敗而歸,匈奴單于以數萬主力騎兵圍攻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拼死作戰,殺敵數千人,終因寡不敵衆,為匈奴所俘。漢武帝聽說李陵投降了,大怒。他問司馬遷對此事的看法。司馬遷認為李陵能與士兵同甘共苦,拼命死戰,即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能超過他。即使他身陷匈奴,大概也是想等待時機來報答漢朝。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在替李陵辯護,是故意擡高李陵來打擊李廣利,于是将司馬遷打入大牢。第二年,又将其處以宮刑。司馬遷受到這等奇恥大辱,本想一死了之,可為了完成修史大業,還是強忍痛苦頑強地活了下來。
天漢四年(前97)二三月間,司馬遷出獄。後來,漢武帝任命他為中書令。中書令是皇帝身邊的機要秘書,地位很重要,照例隻能由宦官擔任。司馬遷身受宮刑,自然符合條件。盡管他對此仍然耿耿于懷,但這為他了解宮廷内部的黑暗面提供了方便。後來,司馬遷繼續進行編寫增删工作,大約在漢武帝征和三年(前90)完成了《史記》的撰述工作。司馬遷可能死于漢武帝末年或昭帝初年,年齡約六十歲。
司馬遷的紀事,約止于漢武帝太初、天漢之際(前104—前97),西漢後期,還有不少人對《史記》進行續補。補得最多的當是元帝、成帝時期的褚少孫。他所補的部分一般都用“褚先生曰”四字開頭,容易辨認。此外,劉向、劉歆、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十多人都對《史記》進行過撰續(據《史通通釋·古今正史》)。可見今本《史記》并非全出司馬遷之手,但這并未損害司馬遷原著的精神面貌。
二、《史記》的體例和内容
《史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紀事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包括中華民族三千年左右的曆史。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含《太史公自序》)五個部分組成,共計一百三十篇。
本紀以曆代帝王為中心,概括地叙述其在位時期全國的大事,形式近于編年體,可分兩種類型:五帝本紀及夏、殷、周、秦四本紀為朝代的本紀;秦始皇到今上(漢武帝)等七個本紀為皇帝(項羽和呂後地位相當于皇帝)的本紀。本紀是全書的紀事大綱。
表以表格的形式譜列各曆史時期同時發生的各種事件,對于那些起過作用而沒有立傳的人物,亦以表載之。按照紀事詳略,表可分為三類:按古帝王的世承關系來列表的稱世表(隻有《三代世表》),按年列表的稱年表(有《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等八表),按月列表的稱月表(隻有《秦楚之際月表》)。史表簡明扼要,便于對照和比較,是全書的脈絡和補充。
書是記載典章經制和學術文化的,包括天文、曆法、音律、禮、樂、平準(經濟史)、河渠(水利史)、封禅等方面。
世家是記載諸侯貴族曆史的,大緻可分為五類:1.十六篇諸侯世家(吳、姜齊、魯、燕、管蔡、陳、衛、宋、晉、楚、越、鄭、趙、魏、韓、田齊);2.孔子;3.陳涉;4.漢初五位勳臣世家(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5.漢室後妃宗親七篇世家(外戚、楚元王、荊燕王、齊悼惠王、梁孝王、五宗、三王)。
列傳是記載其他各類代表人物與四方少數民族曆史的。從編撰形式上看,七十列傳大緻可分五類:1.專傳,是專門為一個重要人物單獨作的傳,如《李将軍列傳》;2.合傳,是為行事緊密相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物合起來作的一篇傳,如《廉頗蔺相如列傳》;3.類傳,是将同類性質的人物合起來作的一篇傳,有刺客、循吏、儒林、酷吏、遊俠、佞幸、滑稽、日者、龜策、貨殖十篇;4.四裔傳,是記載四方少數民族或域外國家曆史的,如《匈奴列傳》;5.《太史公自序》,是作者自傳及介紹寫作宗旨與義例的。
以上五個部分,本紀冠于全書之首,提綱挈領,列傳、世家和書則予以具體展開與延伸,表則加以補充,由此組成一個完整嚴密的紀事體系。記時則自遠古以至西漢;記地則以中國(中原)為主,兼及四裔;記人則帝王後妃、宗室外戚、将相公卿、起義領袖、儒林文苑、循吏酷吏、遊俠刺客、說客辯士、顯宦豪富以至滑稽、佞幸、醫蔔、星相之士,無所不包;類事則天文、曆法、音律、禮制、樂制、平準、河渠、封禅,都已顧及,可以說将古今之間、六合之内的史事都囊括無遺了。
三、《史記》的價值和影響
《史記》是首屈一指的曆史著作,同時也是十分優秀的文學作品,它對我國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史記》開創了紀傳體的史書體裁,為曆代史家所沿用。清人趙翼指出:“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志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于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廿二史劄記》卷一)其史學價值之高,不言而喻。
其次,《史記》全面而系統地記載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古代史實,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曆史資料,史料價值很高。據學者統計,司馬遷所參考典籍中,六經及其訓解書有二十三種,諸子百家的書有五十種,古今曆史書及漢室檔案有二十四種,其他文學書不下七種。除了依據文獻典籍外,司馬遷還遊曆全國,進行實地調查采訪(如前所述),有的是接觸當事人和其他人的口述材料(李廣、郭解等人皆司馬遷親見),有的是看到了實物和圖像(如孔子廟堂裡的車服、禮器,張良的畫像),還采集了不少樂府歌謠、文人詩賦、民歌童謠、俚俗諺語、金石刻辭等。《史記》保存的這些史料既極為豐富,又極為真實可靠,有的還得到了出土文物的證實。
再次,司馬遷叙事論人愛憎分明、直書實錄的态度,也頗受人們稱贊。司馬遷同情被剝削壓迫者,将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列入世家,肯定他“首事”反秦之功;同時又能歌頌屬于下層人物的遊俠和刺客,對朱家、郭解、曹沫、荊轲等人作了禮贊。對大破燕軍的英雄田單,殺身成仁的義士王蠋,令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将軍李廣,多次輸金助國的富豪蔔式,他都進行了熱情歌頌。對廉潔奉公的官員,談笑諷谏的優伶,為人排難解紛而不索取報酬的辯士,司馬遷也是頌揚的。
在歌頌人民的同時,又對統治階級的罪惡作了無情揭露。在《平準書》和《封禅書》中,更将最高統治者漢武帝貪得無厭、厚斂于民的罪行和喜好神仙、夢想長生的荒誕行徑暴露無遺。相傳漢武帝聽說司馬遷寫了《史記》,便将漢景帝與自己的兩個本紀拿來一看,發現寫了他們的罪行,“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三國志》)。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漢書·司馬遷傳》),是直書實錄的典範。
複次,《史記》不但是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同時也是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其最大的特點是善于運用不同的筆調與語言,去刻畫多種多樣性格的人物形象,使其栩栩如生,極具感染力,如項羽的威猛、豪放、誠樸、仁慈而又剛愎自用,讀其傳,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作者常常通過細節描寫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如以少年李斯自比倉鼠來揭露他自私自利的卑污人格,以射石沒镞來形容李廣的善射,以漢高祖賞賜太公家令來諷刺劉邦的僞孝與無賴等。
司馬遷又是一位語言藝術大師,他善于運用豐富多變的語言,來表達不同人物的個性特征和精神風貌。比如項羽和劉邦都曾見過秦始皇,都說過想要取代秦始皇的話。但由于兩人身份地位和性格不同,說話的語氣就大不一樣。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前者豪放粗犷,直抒胸臆,後者企慕豔羨,不露鋒芒,對比十分鮮明。
他特别注意語言的時代化、口語化,凡引用先秦典籍如《尚書》《逸周書》等的文字,大都翻譯成了漢代口語,讀來通俗易懂。此外,他還大量吸收民謠、諺語,以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如用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彰李廣身先士卒,深得民心;用兒歌“颍水清,灌氏甯;颍水濁,灌氏族”反映人民群衆對土豪劣紳的極端痛恨,這些都極為傳神。
綜上所述,可知《史記》是曆史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它不僅影響史傳和散文,唐宋以後的傳奇、小說和戲曲等,也吸取其思想内容作為營養,采取其曆史故事作為題材,效法其藝術表現手法來進行寫作。它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最後,《史記》還是世界文史名著,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已經被翻譯成英、法、俄、德好幾個國家的語言,至于日本和韓國,學者們對《史記》的研究則更為深入與廣泛。1956年,司馬遷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史記》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産,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曆史學上的巨大成就。
四、《史記》的編選義例與讀法
本書選文五十六篇,其中五十四篇為司馬遷原作,有兩篇為褚少孫補作。選文絕大部分都是從本紀、世家和列傳中節錄出來的,八書中隻選擇有關蔔式輸金助國的故事,十表不選。為便于讀者自學,選文篇幅大都不長,但每篇故事都比較完整。篇題都為編者所加,每篇正文末尾括注所選篇目。選文大體依人物性質分為帝王春秋、諸侯世家、名将風采、循吏高節、儒林事略、豪富逸事、遊俠豪情、辯士生涯、滑稽幽默、刺客風雲、後妃秘聞和餘事集錦等十二類。
每篇選文都有注釋、譯文和導讀。注釋以掃除疑難、疏通語意為指歸,行文力求簡明扼要,不作煩瑣考證。譯文以直譯為主,力求準确精練,明白曉暢。導讀一般包括背景說明、内容提要、中心思想概括、寫作微旨提示,并盡量介紹古今學者的評議,以引導讀者思維,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思想意蘊,從而得到啟迪,受到教益。
如何閱讀《史記》,目的不同,方法自然有别。
但對于年輕讀者來說,首先是要讀懂,可以盡量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嶽麓書社出版的《白話史記》,對本紀、世家、列傳、書四體都作了今譯,十表隻譯前序,可作參考。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史記辭典》,将《史記》原文中的語詞、人名、地名、民族、職官、著作、天文、曆算、音樂、動物以及器物典制、曆史事件等衆多詞條作了詳細闡釋,對閱讀和研究《史記》都有幫助。其他《史記》選本、注譯本還有不少,可以參考。
其次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史記》卷帙繁多,内容豐富,讀時不宜平分精力,面面俱到。有些傳統名篇如《項羽本紀》《廉頗蔺相如列傳》等,其字句音義、篇章結構、寫作特色、思想内容,要反複揣摩,徹底通曉;有些重要章節如“鴻門宴”“火牛陣”“完璧歸趙”等,則更須時時朗讀,能夠背誦。精讀的目的是獲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悟性”,熟讀的目的是熟能生巧,使學到的東西為我所用。
此外,我們今天閱讀《史記》,還可以從中了解先秦、秦漢的曆史,汲取文學創作素材,學習古人為人處世的方法等。當然,讀者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去欣賞或研讀《史記》,不必受上述約束。
本文為嶽麓書社“名師導讀”《史記(精讀本)》前言,作者李紹平。
“名師導讀”《史記(精讀本)》
作 者:李紹平 編著
定 價:¥32.00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該書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以本紀、世家、列傳記不同人物和國家、民族,以八書記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脈絡,成為後世編寫史書的典範。此外,《史記》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書精心選取了原書中近百條具有代表性的條目,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了盡可能詳盡的注釋,并邀請名家撰寫導讀部分,對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力求使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還能有所收獲,領略到波瀾壯闊的曆史之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