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歌是繼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之後以比較集中的方式出現的又一批人民口頭創作,是中國詩歌史上又一新的發展。它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一般說來,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雖是同一時代的産物,但由于南北的長期對峙,北朝又受鮮卑貴族統治,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主要作品有南歌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長詩《木蘭詩》,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一、南朝民歌
1、南朝民歌的分類: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中,主要有吳歌和西曲兩類:(1)吳歌,也稱吳聲歌曲,今存320餘首,多産生于晉宋時期,以建業(南京)為中心。(2)西曲,今存140餘首,多産生于宋、齊、梁、陳時期,以湖北江陵、襄樊直至河南鄧州一帶。還有神弦曲,今存18首,是民間祭神的樂歌,産生于建業附近。此外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也保存有少量的南朝民歌。
2、南朝民歌的内容
南朝民歌産生于商業都市,是市民文化的産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較少束縛,享樂的成分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較單一,大多是表現男女戀情的情歌。吳聲歌曲多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現對愛情的渴望,如《子夜歌》(始欲識郎時);或表現愛情的歡樂,如《讀曲歌》(打殺長鳴雞);或表現相思之苦,如《子夜四時歌·冬歌》(寒鳥依高樹)、《子夜四時歌·春歌》(自從别歡後);或表現生死不渝的愛情,如《華山畿》(華山畿)等等。西曲歌也是以情歌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愛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點是把愛情和勞動結合起來,如《那呵灘》(聞歡下揚州、篙折當更覓)等。
3、南朝民歌的藝術特點:
(1)南朝民歌風格委婉纏綿、清新自然。南朝民歌感情的表達體現了細膩纏綿、含蓄委婉的特征。語言既有清新淺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麗婉轉的一面;既有樸素的方言口語入詩,也有語言技巧的巧妙運用。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藝術技巧就是利用漢語的諧音構成雙關隐語。如“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子夜歌》),“絲”和“思”是同音異字構成雙關;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構成雙關。又如“合散無黃連,此事複何苦?”用藥名的“散”雙關聚散地“散”,以黃連的“苦”雙關相思的“苦”。其它諸如“藕”與“偶”、“蓮”與“憐”、“碑”與“悲”、“籬”與“離”等等。雙關隐語的運用既體現了作者的豐富聯想,也使感情的傳達顯得含蓄委婉。
(3)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傳達出深婉的情思,如“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裡。我心如松柏,君情複何似?”(《子夜四時歌·冬歌》)以冰雪的厚重寬廣襯托自己感情的深厚,以松柏的堅貞喻托自己愛情的堅貞。又如“秋風入窗裡,羅帳起飄飏。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裡光”(《子夜四時歌·秋歌》),秋風、羅帳創造了凄清的環境氣氛,然後借明月的千裡清輝傳達出自己深婉的情思,可謂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4)南朝民歌大多體制小巧,多五言四句。個别也有較長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節。
二、北朝民歌
1、北朝民歌的分類和産生的時代: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橫吹曲辭》的《梁鼓角橫吹曲》中,此外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也有一小部分。今存70首左右。大多是北魏、北齊、北周時期的作品,多是少數民族的創作,傳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來。
2、北朝民歌的内容:北朝民歌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廣泛領域:
(1)反映北方民族的遊牧生活,以及風俗習慣、風光景色。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邁的個性。如《折楊柳歌辭》(健兒須快馬)、《琅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等。
(3)反映戰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難。如《木蘭詩》、《隴上歌》(隴上壯士有陳安)、《企喻歌辭》(男兒可憐蟲)、《幽州馬客吟歌辭》(快馬常苦瘦)等。
(4)反映婚姻愛情生活。如《折楊柳歌辭》(腹中愁不樂)、《捉搦歌》(誰家女子能行步)、《地驅樂歌》(驅羊入谷)等。
3、北朝民歌的藝術特點:
(1)北朝民歌風格粗犷豪放,質樸剛健。北朝民歌多收入《鼓角橫吹曲》中,《樂府詩集》說橫吹“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這種“軍中之樂”從音樂上就有别于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數民族大漠、草原上的遊牧、征戰生活。這種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體驗沒有南朝民歌的細膩深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詩歌的創作風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質樸剛健的特征。
(2)北朝民歌的藝術在粗疏質樸中也别開另一種藝術境界。首先,簡單質樸的語言造就了淩厲的氣勢。如“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跋黃塵下,然後别雌雄”(《折楊柳歌辭》)語言雖然粗疏,但是很有氣勢,也揭示了馬背民族強悍尚武的精神氣質。其次,語言雖然樸素,但是卻能創造出渾樸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隻是随口唱來,短短幾語,那蒼茫的景象和雄渾的境界便應聲而出,成就了千古絕唱。另外,樸素的語言卻也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如“驅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喚天”(《地驅樂歌》),短短的十六字既描寫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現得鮮明而生動。簡單疏朗、質樸無華,毫無造作矯飾是其藝術的基本特點。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還有四言、七言、雜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較單調。
4、《木蘭詩》,是北朝民歌中最為傑出的作品。長篇叙事詩《木蘭詩》,成功地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藝術形象。詩中複沓、排比、對偶、問答的句式;疊字、比喻、誇張的運用;或叙事、或摹聲、或寫景,如百川歸海,均服務于木蘭形象的塑造。其中既有樸素自然的口語,又有對仗工整、精妙絕倫的律句。雖然可能經過後世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全詩生動活潑,清新剛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來脍炙人口的優秀詩篇。
三、影響
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巨大的。它繼承了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在形式主義文風泛濫的南北朝時期,這種“剛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現,就顯得特别可貴。五言四句的小詩,漢民歌中雖已經出現,但為數極少,也沒有發生什麼影響。因此絕句的真正源頭要算南北朝民歌。當時有名的詩人如謝靈運、鮑照、謝兆等已紛起模拟,但還是一種嘗試。到了唐代,便由附庸而蔚為大國,而在和音樂的結合上幾乎壟斷了唐三百年間的歌壇,并出現了以絕句擅名千古的詩人李白和王昌齡。漢代民歌中雜言體雖很多,且有不少優秀作品,但篇幅都較小,像《木蘭詩》這樣長達三百多字的巨制,還是前所未有的。這對唐代七言歌行的發展也起了示範性的推動作用。
在表現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對唐代詩人也有許多啟發。此外,口語的運用,對後代詩人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就都善于提煉口語融化入詩。雙關語,雖可溯源于先秦的瘦詞、隐語,大量使用則始于南朝民歌。唐以後,詩人們由于處境的險惡,往往利用雙關語寫作政治諷刺詩,來曲折地表達他們那種難以明言的愛國深衷,這一發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
南朝民歌是商業大都市的産物,幾乎全是談情說愛的“豔曲”,這對梁陳“宮體詩”的形成和泛濫,在客觀上也起了一定的消極作用。唐五代以後,許多描寫男女豔情的小詞,在意境、語言等方面,也受了南朝民歌不小的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