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令人同情。然還有一種無巢老人,其情其狀,更令人唏噓。
有位喪偶的老人,住在郊外的聯排别墅區。白天在院子裡種菜,晚上在屋裡發呆。他很孤獨,想找個老伴。
别墅是老人兒子買的,不是他的,他其實是在給兒子看房子。老人原來在鄉鎮工作,退休後拿着3000塊的退休金。他告訴鄰居們說,他隻有一個條件,希望能比女方先走。
老人已經70多歲了,他的意思很明确,他想找一個年輕一點的,身體好的女人,将來能把他照料到離開人世。作為一個退休金隻有3000元的鄉鎮大爺,鄰居們覺得他的願望很難實現。畢竟這個錢,在城市裡找個保姆都還不夠呢。
可是過了沒多久,老頭就找到了伴。女方是個60出頭的城裡阿姨,人利落精神,打扮得還很洋氣。兩人開始一起過日子前,談妥了條件,如果老頭将來先走,阿姨可以繼續住在這裡,老人的兒子也答應了。
阿姨跟老人搭夥了。背後的原因,讓人感到悲涼,她隻是為了有個安身之處。她原來是住在兒子家的,可在帶大了孫子孫女之後,需要“騰房子”,她沒了家。
一個年過花甲的女人,躲過了人生種種明槍暗箭,卻萬萬沒料到,老了栽在兒子這一關。年紀大了,剩餘價值被榨幹後,就被兒子“放飛了”。
近年來,空巢老人的生活困境經常被人們提及,兒女不在身邊,老了之後,哪怕遇到個小病小災,那種無助和孤獨,都會籠罩上一層凄涼的氛圍。
還有一群老人,他們比空巢老人更加無助,他們是無巢老人。他們曾經也是有個“窩”的,但在過去的歲月裡,通常因為幫助兒女買房子、創業,或者補貼生活,主動或者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老窩”。
他們曾經滿懷希望憧憬着三世同堂兒孫繞膝的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這樣的幸運,可以夢想成真。
小路有位姨媽就是如此。當年,兒子一心想發大财,跟朋友合夥去做生意,幾次三番慫恿姨媽老兩口,把房子賣了給他做本錢。姨媽心疼兒子,耳根子一軟,牙一咬,就把房子給賣了,反正兒子兒媳都承諾了,賣了房就跟他們一起住。
姨媽老倆口,住進了兒子家裡,但日子過得并不順心。小兩口把所有的家務事都甩給了老兩口,洗衣做飯接送孩子,甚至輔導作業都是老人的事。不能推脫,隻能硬撐,老兩口一天天忙碌下來,經常累得腰酸背疼,晚上關起卧室門,相對無言,唉聲歎氣。在兒子家裡,活出了寄人籬下的滋味。
可這種寄人籬下,還是需要付費的。家裡買菜買米的開銷,孫子上學的開支,老兩口也是責無旁貸,想逃也逃不了。姨媽來我家的時候,經常愁眉苦臉地說:“我們就是一對老傻瓜,倒貼錢的保姆,當牛做馬還得看人臉色。”
姨媽家兒子并沒賺來大錢,賣房子的幾十萬,沒用多少時間,就“一江春水向東流”,溜溜達達就消失得無形無蹤。兒子灰頭土臉,兒媳嫌老公沒本事,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很壓抑。
姨夫提出幹脆逃吧,手裡的退休金租個小房子,節省一點日子也還過得去。但是姨媽不敢走,她的顧慮也不無道理。“眼看着年紀越來越大,以後用人的地方多着呢,總得有個人給端杯水遞片藥吧?要是現在卷鋪蓋出了門,往後想搬回來可就難咯。”
于是,姨媽老兩口繼續跟兒子小兩口住在一起,但是小兩口的臉色肉眼可見的越來越難看,說話的語調越來越難聽,姨夫常常嗟歎,“老了老了,成了賴在别人家不走的老東西了,以後會不會被人轟出去,哼,我看難說!”
姨媽老兩口這樣情況,從有巢到同住一巢,将來會不會變成無巢老人……我不知道,希望他們能找到合适的解決方法吧。
外婆以前住在鄉下,去看望她時,常聽說一些農村老人養老的事。他們不像城裡的老人,他們沒有退休金,養老更需要依賴兒女。他們多半跟兒子住在一起,或者是長子,或者是幺兒。
他們年紀尚輕、還可以幹活做事的時候倒還好說,但年老體衰,養老就成為一個躲不過去的難題。通常,一起住的兒子會不滿自己獨自負擔,會要求其他兄弟分擔。于是,“輪流住”成為好些老人的養老生活方式。
老人們通常是一月一輪,在兩個或者幾個兒子家流轉。單從字面看,在兒子們家中輪換着住,似乎沒什麼問題,還能有常換常新的新鮮感。可是,實際情況往往不是這樣。有人說過一句蠻實在的話:老了真難,不到那個年紀,無法想象有多難。
人年紀大了之後,往往不願意更換住處,因為每一次更換,都會帶來很多精神和身體的不适,需要好些天才能逐漸适應。可想而知,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一個月就要重新接受一次變換住處的考驗,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何況,每個家庭中還有許多陳芝麻爛谷子的糟心事。比如當年分家是否不公,給誰家帶孩子時間長,父母對哪個更偏心……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但每一樁,都會帶來相處的難度,或者說是借口。
有一次,幾個滿頭白發的老阿婆,聚集在村裡的大槐樹下曬太陽。其中一位丁阿婆問另一位阿婆:“你也要開始輪了?輪吧,輪着輪着就輪沒了。”幾個阿婆聽了,遲鈍地呵呵笑起來,丁阿婆還笑出了眼淚……
這些老人,他們是有家的,可是老了之後,由不得他們自己選擇住在哪裡。他們被輪流來輪流去,不是無家可歸,卻是居無定所,有巢又似無巢。其中辛酸,難與外人道。
再有,就是文章開頭提及的那類老人,他們在帶大孫輩後,被兒女要求“騰房子”。操勞一輩子後,變成了無巢老人。接下來的生活,他們急需的是一個住處,是一個安身之所。
老年婚戀市場,給這種需求提供了一種可能。有房子的需要一個類似保姆的人,來照顧自己;沒房子的提供照料的服務,借以換取一個住處。
人們常會诟病,老年婚戀市場的混亂和難覓真情,可是如果具體去了解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就會發現很多難言的苦衷和難解的困境。就會想起郭德綱那句話,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當然,我們應該提醒每一位老人,在老之将至前未雨綢缪,做好規劃。保護好“三老”:老本,老友,老窩。管好老本(養老的錢和自己的身體);留好老窩(自己的房子);有幾個老友,不期待兒女過多的感情,也不過度為兒女付出。
我們該提醒已老的他們,也該提醒将老的我們,在傳統的“養兒防老”變得越來越遙遠的當下,提前做好靠自己的準備。如果兒女孝順,則是錦上添花;萬一兒女不孝或者沒有能力,也能為自己雪中送炭。
可隻提醒老人,顯然不夠,因為還有兒女的部分,更值得說道。
沒錯,家有老人要照料,的确會更辛苦更累,無論身體還是開銷都會增大,生活會變得更加負重前行,可那是為兒女的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啊,也是我們跟世界跟生命深刻的鍊接方式,就像跟我們的兒女一樣。
我們中國曆來是一個重視尊老的民族,我們還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訓。
可如今有些為人子女者,生活并沒有多麼窘迫,甚至算得上物質豐足。可是,他們的靈魂似乎沒有跟上物質的腳步,依然貧乏而涼薄,甚至自私還理直氣壯。
養老,是每一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無論是我們的父輩,還是我們。這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多一些感同身受。
(圖文無關,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