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龍王廟會
文/孟澤輝 壬寅年農曆八月初九
龍王廟會又稱“三月騾馬會”,是居住在滇西北高原納西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龍王廟會于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主要以祭祀龍王,祈求豐收以及牛羊騾馬和各種農副土特産品交易為主,期間還舉行賽馬、摔跤、拔河、唱滇戲、對山歌等文體娛樂活動,為期一周左右。
納西族男女服飾
屆時,納西族男子身穿民族服裝,外披羊皮褂或羊毛披氈;婦女上穿寬腰大袖、長過膝蓋的大褂,外套坎肩,着長褲,腰系百褶圍腰,背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綴有用絲線繡成的七顆精美小星星,象征着“披星戴月”。清晨,人們牽着牲畜、帶着農副土特産品和各種中草藥材,來到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縣治一一大研鎮。節日吸引了鄰近的迪慶、怒江、大理、楚雄、保山、昆明甚至西藏、四川的農牧民以及陝西、河南、安徽等地的客商紛紛遠道趕來參加。一時間,大研鎮街市商棚林立,巷道貨攤皆是,身穿各色民族服裝的男女老少,熙來攘往,川流不息。
龍王廟會騾馬市場
在城郊獅子山後曠野,騾馬成群,牛羊滿坡,成千上萬頭大小牲畜待售,并有銅器、木器應市。這裡著名的“麗江馬”,體格粗壯緊湊,結構勻稱協調,秉性靈活溫順,适應性強,耐力持久,善于奔走,形象悍威,深受農戶歡迎。期間,地方駐軍部隊也遠道趕來,挑選服役軍馬,甚至還有尼泊爾客商專程前來選購騾馬。
納西族麗江粑粑
時近中午,人們紛紛進入大街小巷或街頭臨時搭起的飲食店就餐。這裡的“麗江粑粑”早已久聞于世,它是一種能長久貯存的食品,其特點是色美味鮮,香脆爽口,油而不膩,冷而不僵,薄如白紙,層次很多,又名“千層餅”。它是用麗江麥面為主料,配以火腿、花椒、糖、草果、蔥花、豬油,然後用小蘇打發酵做成。和面時要用黑龍潭清泉水,并在大理石面闆下放一盆栗炭火加溫,使揉成的面分層,減少粘糊。烤前,先将已揉透的面團擀成牛皮薄厚,均勻塗一層豬油,上面再鋪火腿細肉丁,吃時脆香可口。這種粑粑,不僅麗江各族人民喜愛,更受外地客人青睐。到麗江趕龍王廟會的外地遊客,除自己食用外,總要帶上幾個饋贈親友。
納西族舞蹈
納西族東巴跳
夕陽西斜,夜幕降臨,大街和廣場上燈火輝煌。身穿民族服飾的人們東一撥,西一夥,有唱戲的,有耍雜技的,有舞龍燈和獅燈的。在這裡還可欣賞納西族東巴跳,藏族踢踏舞,白族大本曲,彜族阿西跳,傈僳族跳鍋莊,普米族對歌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東巴跳,它是納西族人民在節日和盛大慶典時不可缺少的活動,是一項以練武和刀術為主的文體結合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表演。東巴跳分大神練刀東巴跳、弓箭跳、磨刀跳等多種技法,具有神話傳說色彩。表演者手持鋼刀,随着雄壯有力的鼓點聲,在一張方桌上不停地跳上跳下,隻見他們的鋼刀飛舞,一會騰身躍起,一會低身跪步,一會又相互攻防。
納西族象形文字《東巴經》
龍王廟會由來已久,據史書記載,麗江古有“花馬國”之稱,很早即以騾馬與巴蜀客商交換鹽、鐵。用納西族象形文字寫的《東巴經》中有不少關于當地各族人民養馬生活的精彩描繪。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麗江玉泉(黑龍潭)修建了龍神祠,并舉行了“三月龍王廟會”,趕會者牽騾騎馬而來,玉泉便成了龍王廟會固定場點。後來,為了滿足農業生産的需求,各族人民紛紛于農曆七月驅趕騾馬上市交易,久而久之又形成了騾馬會,據當地民間傳說騾馬會已有200餘年的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