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網絡辟謠的作文?【閱讀提示】“栓Q”被小學生寫進作文引熱議,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關于網絡辟謠的作文?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閱讀提示】“栓Q”被小學生寫進作文引熱議
光明網評論員:一部分年輕人估計還沒搞明白“栓Q”是啥意思,已經有小學生将其寫在了自己的作文中。日前,據媒體報道,河南許昌一小學老師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栓Q”,并有一段看不懂的歌詞。事後學生“解釋”才得知,那段歌詞出自一首網絡神曲。
厲害的近義詞是“666”,“生機勃勃”式造詞寫道“勇敢牛牛”,英語完形填空e開頭的英文詞寫道emo(Emotional Hardcore縮寫,用以表達“我抑郁了”之意)……上述新聞并非孤例,在短視頻和網傳圖片中,相信不少人都看到過如此場景。人雖小,大人的詞兒說起來一套一套的,反差中“笑果”有了。不過一笑之後,一股憂慮湧上不少人的心頭。
有人憂慮,孩子張嘴閉嘴各種網絡流行語或者熱門梗,語言表達能力是否會退化,而因為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表達的簡化和“高效”又是不是會助長思考的惰性?這多是出于對表達失語症的焦慮,一些評論将這種網絡流行語在孩子們中流行的現象稱作“入侵”。
雖然沒有明示,但“入侵”這一定義傳遞出的複雜信息,頗耐人尋味。其一,相對于原本的語言環境,網絡流行語作為外來者,更多的可能是破壞,至少是侵擾;其二,網絡流行語或來勢洶洶,讓對手(如果是的話)難以招架。而這,或許是事實。
對于做出“入侵”戰勢的大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及連帶的文化體驗以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為界,明确分為前互聯網時代和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及其所創造的文化生态,作為一個後來者,對他們的世界構成各種影響。這種生命體驗和思維方式,讓他們慣性地在一些新舊改變中尋找主動和被動,對可能的改變保持高度警惕和敏感。
但對于Z世代和他們之後的年輕人來說,互聯網生來就是他們世界的一部分,作為百分百的網絡原住民,對于互聯網所帶來的一切,不論好的還是存疑的,他們都沒有類似的思想負擔和包袱。他們的生活被互聯網包圍,或者說他們就生活在互聯網中,對他們屏蔽網絡流行語,或者說成人的語言世界,已然是不可能實現的。
而且對于他們來說,“栓Q”“芭比Q”等流行語或者網絡梗,有表達的需求,但更多是被他們作為一種社交的工具或方式。在他們的世界中,這些語言,包括表情包的使用,是構建交往關系的需要,建設群體親密感和共情能力的橋梁,是進行身份認同、區隔乃至管理的一種工具。也許成人會覺得“幼稚”,但他們确實會根據網絡流行語和表情包的使用偏好,建立各種趣緣圈子和群體。由此看來,成人對此現象作出的“入侵”等判斷,多少有些居高臨下,也顯現出對網絡流行語等理解的固化和窄化。
網絡流行語作為社會情緒和現實的一種反映,這個舞台會一直在,但舞台上的主角去去來來,一直在更新叠代。“栓Q”也不例外,總會退出這個舞台,而新的流行也将被重新塑造推出。語言自有其自淨的功能和過程,我們大可不必憂慮“栓Q”出現在小學生的作文中。相較之下,更為重要的和必要的,或許是讓孩子們對他們每天使用的語言文字有更多的了解,授之于他們甄别、欣賞和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這,顯然是要比簡單地“批評流行語流行”付出更大也更細緻的努力,保持更大的定力和耐心。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上一篇】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超2億,是紅利也是期待
來源: 光明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