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期,一些男性作家創作的愛情小說,都有一套固定的模式:
男主人公是知識分子,在愛情裡扮演導師的角色。
女主人公懵懂無知,受到男主人公的教育,毅然與舊式家庭決裂,同男主人公走到一起。
可是,覺醒的女人一旦回歸家庭,又讓男人忍受不了庸俗不堪。
最終女人被男人抛棄。
茅盾的第一部短篇小說《創造》在五四愛情故事基礎上,進行了故事的反轉。
男人渴望改造女人,女人接受改造。
這個改造既可以說是成功,也可以說是失敗。
成功是因為女人接受了男人新思想的影響,失敗的是女人在改造過程中超過了男人,最後把男人抛棄了。
學生抛棄了老師,被啟蒙者抛棄了啟蒙者。
這個故事也暗含了作者自己的經曆:茅盾是最早的一批革命者,可是大革命失敗後,他卻走到了被兩黨都抛棄的境地。
一直到1981年茅盾去世,他的黨籍才得以恢複。
《創造》這個故事,雖然是寫男女愛情,但是故事也帶有作者的身世之感。
整個小說全是“床戲”,就是寫男女主人公起床前的一兩個小時所發生的事。
作者采用意識流的寫作手法,通過男主人公君實的回憶,展現他與娴娴的戀愛全過程,以及與現實矛盾的強烈沖突。
君實的父親就是一個偏執于創造的人。
“他按照自己的理想來創造他的兒子。”
父親在君實二十歲時去世了,留下了豐厚的遺産,和“創造了一半”的兒子。
君實的創造欲就來自父親的遺傳。
二十歲的君實對未來有着詳細地規劃,當然這些規劃很多都受到父親的影響。
他要研究學問,要周遊各國,要鍛煉意志,要找到理想的伴侶,要在三十五歲時生下一子一女。
除了尋找理想的伴侶,其他的規劃都易實現。
何謂理想,不關乎外貌經濟,也不在乎家室人品。
而是,女人所有的性情見解在各方面都要與君實一樣。
“我是要全新的,但是不偏不激,不帶危險性。”
這樣的女子何其難找,君實花了六七年時間也未能如願。
終于,他想到一個辦法:既然找不到,那就幹脆自己創造一個。
“隻要一個混沌未鑿的女子,隻要是生長在半新不舊的家庭中,即使不曾讀過書,但是天資聰明,總該可以造就的。”
娴娴就是一塊合格的璞玉。
他和娴娴結了婚,按照他喜歡的樣子去創造她。
娴娴不關心政治,他就要求她讀柏拉圖、羅素等一些先進的西方政治哲學類書籍。
娴娴原先的思想是受到莊子的影響,所以她的性格達觀樂天。
君實受不了這點,一定要讓娴娴改變過來。
于是,他又苦心誘導娴娴閱讀進化論,讀大量的唯物論作品。
“這一度改造,君實終于又奏了凱旋。”
還有一些性情上的塑造。
娴娴畢竟是舊式女子,受到傳統禮教熏陶,她情感内斂含蓄。
出門在外,娴娴總是與君實保持着距離。
閨房之内,她也常常是被動的,使君實覺得乏味。
為了不讓這種羞怯腼腆在子女身上留下劣根,君實用了十二分的熱情在閨房之内。
事實證明,君實的這一項改造也是成功地。
娴娴不僅能在人前秀恩愛了,而且房内之事也讓君實刮目相看。
對娴娴的創造,君實起初是滿意的。
可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君實才明白他的創造是失敗的。
娴娴越來越不按照他說的做了,她有了自己的圈子,有了自己的想法。
原來娴娴連和君實牽個手都要臉紅半天,現在可以公然在大街上索吻。
以前娴娴隻待在家裡,操持家務,現在整天和李小姐他們搞政治運動。
家裡亂糟糟的也不放在心上。
這些都不是君實想要的。
所以,他很痛苦,他的理想被破壞了。
但是,他并不絕望。
他又想到了一個創造的辦法:
換書。
以前給她看到都是一些激進的書,現在要換比較保守的書,對她再進行教育。
可是,人哪裡是物件,随你任意擺弄。
在君實志得意滿時,娴娴已經做好了出走的準備。
她讓傭人傳話:
“她先走了一步了,請少爺趕上去罷。——少奶奶還說,倘使少爺不趕上去,她也不等候了。”
君實的“創造”實在是多此一舉。
他和娴娴都是舊式教育的産物。君實的大男子主義,讓他産生了自負的念頭:覺得可以靠自己創造一個新人。
一個人想改造另一個,這已經很過分了。
創造簡直就是太過理想化,天方夜譚的奇迹罷了。
大男子主義的君實,是可以和舊式的、順從的娴娴白頭偕老,相親相愛地生活下去。
可是,他偏偏要追趕潮流:要一個新式的女子。
而且還要自己創造出來的新人。
當娴娴接受了新式思想,并将它運用到社會活動中去時,君實慌了。
“他最愛的是以他的思想為思想以他的行動為行動的夫人。”
他想要的女子獨立,實則隻是依附他的思想的獨立。
既然依附他的思想,哪裡能談得上是獨立呢?
君實陷入了自我的矛盾之中。
在新事物面前,在革命沖擊之下,君實隻是空談。
他的附庸風雅,高談闊論,讓接觸現實的娴娴不滿。
娴娴“不樂意聽說自己被按照了理想而創造”。
但是,她不願公開反對丈夫。
當兩人發生沖突時,娴娴都是無聲地在反抗。
比如,将紀念品上君實的贈言上“丈夫”二字用刀刮去。或者用身體緩解緊張的氣氛。
原先,娴娴對這類事興緻寥寥,君實覺得要扭轉她的羞怯。
可是當娴娴在閨房之内,表現得熱烈大膽時,君實又在苦惱娴娴欲望太過旺盛。
書中有大量描寫女性身體的文字,寫得唯美動情。
如果說女性作家寫女人身體,是為了表現女性主義。
那麼,男性作家如此描寫女性,又在傳達什麼呢?
兩人約好,隻要吵架,就用接吻、身體接觸等這些方式解決。
君實一直想把娴娴再拉入到少奶奶的生活中來,而娴娴惦記的是早上的社會活動。
于是“用了緊急處置的手腕,娴娴又壓在君實的身上。”
前一分鐘還在跟丈夫纏綿,下了床洗了澡娴娴就從後門“溜走”了。
君實是追上娴娴的腳步還是徹底被娴娴抛棄,然後重新選擇創造的對象,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我更願意相信後者。
像君實這樣頑固執着的人,不會在一次失敗中停止腳步。
茅盾在小說中,傳達出兩層意思:
第一,對女性革命的高度贊揚,對女性敢于出走家庭,反抗夫權,予以肯定。
第二,對大男子主義的否定,男人想要創造女人,簡直荒唐。
對于這部小說,我更願意将它看成是一部讨論兩性關系的佳作。
婚戀關系中的男女,什麼樣的關系最穩定呢?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而他的妻子孔德沚大字不識幾個。
進了沈家後,孔德沚發現了與夫家的差距,非常氣憤。
她曾經給父母寫信,抱怨他們不讓自己求學。
為了能跟得上丈夫的腳步,孔德沚主動跟婆婆學習,從一些基礎字到字詞。
孔德沚一路學來,吃了不少苦,但也嘗到了學習的樂趣。
她和茅盾的感情也越來越好。
後來,在茅盾文學創作中,也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與魯迅選擇和朱安一輩子隔絕不一樣,茅盾與母親一起幫助孔德沚學習。
而兩個女人不同的結局,也讓大家唏噓感歎。
所以,兩性關系中,男強女弱或女強男弱都不長久。
最好是雙方一齊進步,才最為理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