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内部演講,5分鐘的視頻流傳到了網上。因《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的康震,瞬間就變成了“康錫進”、“帝制複辟者”兼“不要臉的文盲”。
此前,孫紹振教授批評康震曲解李白《清平調詞三首》,沒能引起太大反響。而這一次,知名教授丁啟陣痛批康震曲解杜甫的《石壕吏》,“比郭沫若更進了一步”,“不知道在侮辱誰的智商”,影響顯然大得多了。
這大概是因為,上一次康震解讀李白的詩,算是在“吹捧”李白,而這一次解讀杜甫的《石壕吏》,卻有“曲解”杜甫的情況存在。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康震在一個講座視頻裡面說:(《石壕吏》裡面的老人)三個兒子戰死了兩個,老太太仍然願意做出犧牲。意思就是說,杜甫寫這首詩是在歌頌老婦人的愛國精神,而不是在同情她的家人被“抓壯丁”。
丁啟陣認為:過去郭沫若批杜甫時,隻是懷疑他對老婦人一家的“同情太少”,有為“石壕吏”掩飾的可能。但是,康震似乎覺得杜甫寫這首詩時,沒有對老婦人産生同情。
于是,在一夜之間,各大社交媒體的“大字報”鋪天蓋地。大量的文章都在狂批康震對杜甫名作的“暴論”、“逆向解讀”、“嘩衆取寵”,以及對體制的“抹黑”。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重申我的觀點:論掐架,自古以來都是杜甫的粉絲最強。
一、康震的“《石壕吏》新解”這件事的起因,是前不久有人把康震在“名師成長大講堂”的一段演講視頻傳到了某個社交媒體裡。然後被網友發現了,引發了一場風波。
這一次的“名師成長大講堂”,看上去是一個面向“中學校長”的培訓課程,所以理論上應該是不對外公開的。
康震在這堂課上說:《石壕吏》這首詩表達了一個非常鮮明的價值觀,就是當國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災難的時候,我們的老百姓還是會毅然挺身而出的。
他的這種解讀,讓許多人感到非常吃驚。因為我們一直把杜甫這首詩,理解成對封建時代酷吏的批判,以及對百姓深切的同情。
不過,這一首詩的解讀一直存在争議。因為杜甫寫《石壕吏》的時候,是唐朝一位低級的官員。從他的另外幾首詩來看,他對唐軍征兵的行動其實是支持的。
于是,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矛盾: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到底是站石壕吏的立場,還是“老婦人”的立場呢?
丁啟陣教授提到:他在少年時代看過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在這一篇文章中,郭沫若批評杜甫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場”去同情普通的人民。
理由大概是,杜甫寫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這裡的“寒士”,“肯定不包括農民”。
所以石壕吏“抓壯丁”的時候,杜甫并不是站在“老婦人”的立場上。并且他身為唐朝官員,還有為石壕吏“掩飾”惡行的動機和可能。
老婦人家的兒媳婦為什麼沒有動作?這顯然是不科學的。石壕吏一定是針對兒媳婦采取了強制措施,所以杜甫故意不寫。
不過,郭沫若隻是在質疑杜甫的同情有多少,他并沒有完全否定這首詩是在表達同情。而康震的提法,完全是否定了杜甫是在同情老婦人。
看上去,他是把杜甫對老婦人一家的同情理解成了“矛盾心理”和“歌頌”了。在家國民族遭受危難的時候,連老婦人都肯挺身而出。反倒是那家的老頭子最不愛國,還連夜越牆逃走,思想覺悟太低!
二、杜甫對人民的感情是“同情”還是“歌頌”基于上述看法,丁啟陣列出了七條理由,證明杜甫在詩中表達的就是對人民的同情。康震之所以會誤讀這首詩,是因為他“嚴重缺乏常識”。
杜甫對石壕村裡發生的事情,不應該隻是存在内心的“矛盾”而不同情。并且杜甫很明确地用文字表達出了他的“同情”,而不是内心的“矛盾”。丁啟陣列出的七點内容,大緻是說:
杜甫是一位“奉儒守官”,遵從儒家思想的詩人。他的終極人生理想是“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而儒家孟子也有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可見,杜甫對為君者的要求很高。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身為官員,杜甫仍然會選擇站在普通人民的立場看問題。
并且杜甫用詩歌反映民生疾苦,是其一貫的作風。他不是一首詩這樣,而是絕大部分的詩都這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解放後,杜甫被稱為“人民的詩人”。
對于《石壕吏》這首詩中老婦人的行為,曆朝曆代的詩評家都認為,老婦人從軍是無奈之下的“急智”。也就是說,老婦人是被逼而非自願的。硬把她的行為說成是愛國精神的體現,這是在侮辱誰的智商?
另外,杜甫支持唐軍卻反對“石壕吏”抓壯丁,本身一點也不矛盾。因為“石壕吏”的行為,在當時算是“超标執法”。
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提到過,當時唐朝征兵有年齡限制,征的是18-22歲的年輕人。石壕吏卻連老頭、老太婆都抓,這顯然是違規的。
面對石壕吏的如此的違法行為,杜甫當然可以痛加指責,并對老婦一家産生同情。
除了丁啟陣,别的網友也指出,從杜甫在詩中的用詞,也可以判斷出作者的情感傾向。
杜甫寫“石壕吏”的行為時,用到了“捉”、“呼”、“怒”等帶有貶義的字眼,而描寫被針對的老婦人的時候,卻是又“啼”又“苦”。
春秋有“一字褒貶”之說,這是說孔夫子寫《春秋》的時候,言簡而意赅,隻用一個字就表達了自己對人物、事件的立場。古詩更是這樣,尤其是杜甫寫詩,最講究煉字,所以讀他的詩不可以不仔細。
官吏一怒聲威猛,不向賊酋向人民。杜甫對老婦人深切地同情,表達得還不夠明顯嘛?
假如要歌頌愛國主義精神,為什麼不用杜甫“三别”中的《垂老别》呢?這一首詩描寫了一個老人,他的子孫全部為國陣亡,毅然不顧老妻的勸阻,“投仗”出門上戰場。
而且老人不是被逼的,是完全出于自願。因為他少年時代曾經看過繁華的盛世,如今國破家亡,他心有不甘。
想要找到歌頌愛國主義精神的杜甫詩歌,随便翻翻就是。何必曲解《石壕吏》呢?可見,康震平時“不務正業”,對這些經典都生疏了。
三、對杜詩的曲解背後是什麼古代詩歌用字極少,因此現代人解讀古詩經曲會産生歧義。盡管如此,通過分析詩人本身的政治立場和情感傾向,結合創作背景,對詩歌的主要情感傾向還是能夠弄清楚的。
從前網上對《石壕吏》的争論,大約集中在“石壕吏”的執法是否合法,老人逃避“服兵役”是否不愛國,以及杜甫吃公家飯,支持逃避兵役的行為,是不是“公知”行為等等。
但是一千多年以來,從來都沒有人懷疑過,《石壕吏》這首詩表達的是杜甫對老婦人一家的同情。
隻有康震教授一個人認為杜甫不是在表達同情,而是在歌頌老婦人的愛國精神。于是有人非常氣憤地說:這是康震本身沒有“曆史同情心”的表現。
有人從曆史的角度指出:康震從前對《石壕吏》還有着另一種解讀。和大家想象中一樣,從前他把這首詩解讀成:表達了對階級壓迫的批判,對底層百姓苦難的同情。
大概因為階級壓迫的提法過時了,所以他現在就換了一種提法。但是這種提法,目的性可能過于明确了。
有人從其他的角度指出: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康震對古詩進行了“六經注我”式的解讀。一切為他的身份和立場服務,根本不從實際出發,可以把圓形說成是扁平的,真是讓人無語。
有人從潛在意識的角度指出:康震腦子裡面還想着“複辟帝制”。他居然把“石壕吏”這種不入流的,唐代官員都看不上的貨色比成國家公務員,把他們的暴行比喻成是正當的執法行為。
在這一條點評下面,有近400多個點贊。于是,我們就看到康震得了一個外号——康錫進。
還有人從教育的角度指出:這一段演講的受衆,是一批“中學校長”。所以這個講堂存在的目的,是培養教師。
這些校長們接受了康震的那一套解讀,再去灌輸給小朋友的是什麼東西?我很擔心将來我們的下一代,都會錯誤地解讀杜甫的詩。
結語五分鐘的視頻,引來網絡大規模聲讨。自從丁啟陣下場開撕後,各種批評的聲音更是全方位,遍地開花。不過,由于各種原因,目前網上已經找不到那個視頻了。
假如丁啟陣在文章中引用的康震發言是真實的話,那麼對于《石壕吏》,康震的确是存在明顯的誤讀。
不過,有鑒于丁啟陣從前有過抹黑朱自清的《背影》,并對朱自清進行“人參公雞”的奇怪行徑。他講的話,大家也不能全信。
另外,康震的這種誤讀,真的會影響到那一批“中學校長”,并且在将來一定會被灌輸給我們的學生嗎?我想這一點,還要取決于這個神秘的“名師成長大講堂”主辦方是誰。
但是,目前網上查不到這方面的相關資料。于是,這個“大講堂”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收費的商業培訓?
最後,我還是想膜拜一下杜甫粉絲長篇大論怼人的水平。畢竟單憑五分多鐘的視頻,換作是我,絕對不能罵得如此擲地有聲,外加讓人無法反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