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筆山居士
在閩、粵、贛客家的屋檐下,散居着一個獨特的民族,她的名稱叫做“畲”。千百年來,他們居住在客家屋檐下,與客家人一起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他們與客家人一起喝酒、敬神,也娶客家女人做老婆,也嫁客家漢子做老公,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他們的有些習俗,與客家相差無幾。“客家”在客家話的發音Hakka,全名發音對字為山哈卡,山不知近代何時被故意略去不念,山哈古代對音為畲、蛇、佘,山哈原意山為主,人為客,卡原意家族,山哈卡義譯為山客族,古代說是畲客一點也沒錯。因為畲客的畲會被認為源流名稱蛇客,故避稱蛇字,形成“客家”一詞。
然而,事實是,她畢竟是一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血脈,有自己的文化臍帶,有自己的獨特民俗,比如說,對“狗”的圖騰,就和客家人完全不一樣。客家俗語說:“盤藍雷,狗頭族”,說的就是兄弟族群的圖騰。
關于畲族與狗的關系,有許多悲壯而充滿傳奇色彩的傳說,傳說的版本也很多,最流行的是與高辛帝公主結婚的故事。
傳說很久久以前,黃帝的曾孫高辛帝時代,受到外族的侵略,國王派兵禦敵,屢戰屢敗。為了打敗侵略者,國王出榜文征集英勇善戰的武将,并許諾:誰能打敗敵人,定國安邦者,就招為驸馬。
榜文一出,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前來撕榜。龍犬英勇無敵,銜侵略者番人元帥首級凱旋而歸,國王大喜,封它狗王。然而國王看它是一隻狗,想悔婚,不肯把如花似玉的公主嫁給他。深明大義的公主知道後,動情地對王父說:“父王既然有言在先,聖旨如山,焉能反悔,失信于民!所謂嫁雞随雞,嫁狗随狗,嫁給狐狸滿山走。我嫁狗王嫁定了”。
國王無言以對。公主便親自迎接狗王完婚。誰知這盤瓠白天是一隻狗,晚上卻變成風流潇灑的白面書生,公主喜出望外。一天晚上,公主對驸馬說:“你身為驸馬,晚上雖是白面書生,但白天是龍犬,極不相稱,于國于家都不光彩,夫君能否白天也變成現在的樣子”。
驸馬說:“可以,可以。明天你把門窗關緊,把我關在房裡,等到七七四十九天後才開門,我就永遠變成白面書生了”。
從關門之日起, 公主就日夜想念驸馬,把小月29天錯計為30天,到第49天的早上(實際上隻是48天),公主心急,便開門見驸馬,她哪裡知道,這裡驸馬頭部尚未變成人,被凡人公主一見,就不能再變了!這樣,驸馬王爺便永遠地保留了那個狗頭。此後,世人便将稱其為“狗頭王”。
狗頭王生了四個兒子。後來外族又來侵略,狗頭王奉旨率兵禦敵,臨出師前,狗頭王對四個兒說:“父王這次出征,可能為國捐軀;若如此,你們四兄弟要到戰場為我收屍回鄉安葬”。狗頭王在一次戰鬥中被敵軍包圍于高山之上,便跳崖以身殉國,不料到半崖被樹枝桠擋住,死于樹桠上。後來,四個兒子遵父親遺前往收屍骨,見骨骸橫卧于半崖樹桠上。于是,一個兒子手執着一支藜杖攀至懸崖的樹桠邊,用藜杖推動屍骨,其餘三個兒子在下面分别托着竹簍、籃子、盤子,讓骨骸落在裡面。嗣後,這四個兒子把為父親收骨骸時用的工具藜(黎)、簍(雷)、籃(藍)、盤,作為自己的姓氏。這就畲族四個姓氏的由來。
狗是人類患難與共的朋友,被認為是通人性的動物,它對人類特别忠誠,因而具有忠貞不渝的意義。“牧羊犬三千裡尋主”,“義犬救主”等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犬馬之勞”也就用來比喻事做忠心耿耿。不過狗愛仗人勢,“走狗”便含有貶義,魯迅先生描寫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象征了那類沒有民族骨氣的無恥文人。不過,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狗還有一些其他的含義。
中國人把狗視為吉利的動物,如果誰的家裡突然來了一隻狗,主人就會很高興地收養它,因它預示财富來臨,所謂“貓來窮,狗來富”。狗和主人同甘共苦,如果有什麼災禍來臨,它也會預示前兆,比如狗上房是暗示盜賊将至。狗喜歡吠叫,但其吠必有原因,因而古人以狗吠的時辰來取象吉兇的征兆。如正時狗吠,主婦必吵;醜時狗吠,心煩不眠;寅時吠,财神臨門;卯時狗吠,前程似錦;巳時狗吠,親人要來;午時狗吠,有人請客;未時狗吠,妻有外心,必遇小人;申時狗吠,小孩有禍;酉時狗吠,加官晉祿;戌時狗吠,提防生是非;亥時狗吠,當心吃官司。
我國古人認為,狗除了有預兆吉兇災異的象征作用以外,還有除災的作用。為什麼呢?根據《禮論》的說法,狗屬于:“至陽之畜”,在東方烹狗,可以使陽氣勃發,從而蓄養萬物。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也認可狗的這一特殊功能,他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道:術家認為狗能夠禳辟一切邪魅妖術。《史記》說:秦國在城池的東、南、西、北四門前披裂肢解狗以抵禦災害。同時,用白狗的血塗在門上來驅逐不祥,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風俗。根據《華佗别傳》的記述,琊有一位女子的屁股上長了一個大瘡,癢而不痛,反複發作,無法治好,華佗檢查以後,取來一隻稻糠色的狗把狗系在馬後,馬走了五十裡時,便把狗的脖子扭斷扣在女子病瘡上,一會兒,隻見一條蟲在皮膚下蠕動,用鈎子把蟲引了出來,此蟲長達三尺,七天以後,女子的病也痊愈了。
狗,與人類的關系那麼密切,狗,又具有那麼神奇的作用,因此,狗成了古人祭祀時最常用的牲畜之一。周代專門設有“犬人”之職,就是專門掌管“犬牲”的。古人有進修也編草為狗,謂之“刍狗”。衣以文繡,陳而祭之,祭祀一結束,就把它丢在大道上任車馬踐踏。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曆來對這句話的理解存在許多分歧,但“刍狗”一詞的含意還是确定的。 狗是人們的好夥伴,
不但人類養狗,天上神也會養狗作寵物的。民間相傳二郎神楊戬就有一隻“哮天犬”,随時跟在二郎神身邊,陪他降妖捉怪。
古人有許多詠狗的詩:
孔聖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屠狗猶拼弦下命,将軍偏惜鏡中頭。現代 郁達夫《過嶽墳有感時事》
衣如飛鹑馬如狗,臨岐擊劍生銅吼。唐 李賀《開愁歌》
兔從狗窦入,雉從梁上飛。漢樂府 《十五從軍征》
遪邅西旅狗,蹙額北方奚。唐 李賀《送秦光祿北征》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将。唐 杜甫《新婚别》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粟。唐 李白《行路難》
禮節乃相去,憔悴如刍狗。唐 李賀《贈陳商》
盤瓠終因“君無戲言”和愛情的力量,狗頭王與公主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狗頭王”成了畲族的圖騰。盤瓠其實是春秋時期一位真正的曆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與盧戎戰争中,盤瓠殺敵立功、受封以及與公主結婚,是對曆史的真實記載。盤瓠傳說之所以能演變為神話,也正是圖騰标志使然。“盤瓠”傳說是具有神聖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瑤族、苗族等先民的圖騰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标記。他們把盤瓠視為始祖和至高無上的尊神,确定了畲族一瑤族一苗族具有緊密的曆史聯系性。
畲族對狗的尊崇,可以說無處不在。
畲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畲族的始祖。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而祖圖就是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圖又稱“盤瓠圖”。畲族把有關始祖盤瓠的傳說畫在布上,制成約40幅連環畫式的圖像,代代相傳,稱為“祖圖”。畲族民間還有“高皇歌”,記述盤瓠王不平凡的經曆,歌頌其英勇殺敵、繁衍子孫的豐功偉績。畲族每年還定期舉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懸挂祖圖,是早期原始社會中圖騰崇拜的殘迹。
畲族村民從年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會聚集在大祠堂裡,燒香瞻仰流傳了千年的《狗頭王》畲族祖圖,以示祭祖祈福。據稱,這是畲族人最為隆重的過年方式。
初一早上,全家叩拜頭王盤瓠,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叙友情。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節日期間,附近幾十裡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内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祭狗頭王盤瓠。
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就是“鳳凰裝”。紅頭繩紮的長辮高盤于頭頂,象征着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缤紛的花邊圖案,象征着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紮在腰後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征着鳳尾;佩于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征着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制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于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關于鳳凰裝有個傳說: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後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着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因為狗是畲族人最忠實、最敬重的動物。畲族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狗,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們并不把狗當寵物,而是視為家庭一員,不但從來不打狗,不殺狗,就連狗一日三餐吃的東西也和人吃的一樣,狗死後還要“厚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