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講解宇宙的演變

道德經講解宇宙的演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19:21:21

道德經講解宇宙的演變?宇宙大道的出生形成和發展道德經受到王弼"道"不可說玄學影響,以及仙道、丹道、哲道、神道、佛道、科道等等各種思想流派内容的薰染,使道德經面目全非本文力圖正本清源,還道德經以本來面目,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道德經講解宇宙的演變?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道德經講解宇宙的演變(道德經描述的34)1

道德經講解宇宙的演變

宇宙大道的出生形成和發展

道德經受到王弼"道"不可說玄學影響,以及仙道、丹道、哲道、神道、佛道、科道等等各種思想流派内容的薰染,使道德經面目全非。本文力圖正本清源,還道德經以本來面目。

第一章 引子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可以說道說道的,但我說的"道"不是人們通常說的“永恒的道”。

道的象形字是一個人在十字路口行走,所以,道的本義就是道路,它不僅指一個點或一段路,而是道路從頭到尾的整體。

這個道路就是老子所說的"常道“,或帛書所謂“恒道"。王弼等"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恒常大道",是邏輯上的混亂,是不懂語言順序的表現。既然說出的道不是道,那幹脆就别再說了,可他依然滔滔不絕,要人"意會心領"。孰不知他是一個不悟道的人,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把人們帶入了暈頭轉向之中。

轉向之人很難回到現實,即便有一天他明白自己轉了向,也改變不了錯誤的感覺系統。所以,思想入侵非常後果很嚴重。一旦中招能毀掉一生。

名可名, 非常名。

“道”這個名稱是可以像人們一樣表達的,但她的概念和内含卻與平常人們的理解不同。

名稱或名字是需要主語的,這裡當然是指“道“的名稱。王弼等孤立地去解釋“名“這個字,而不聯系"道"這個主語。就像把王弼不解釋成一個人,而解釋成王八和弼馬溫,破壞了語言的整體性和關聯性,愚不可及也。

無名天地之始,

天地形成之始,是沒有“道”這個名稱的,

有名萬物之母。

自從有了“道”這個名稱,才知道她是宇宙萬物的母親。

即是母親當然就是客觀的存在,和她的孩子們一樣都是真實的、客觀的、不用置疑的。她不抽象,更不虛無,後面五千言,會逐漸描述。

王弼等孤立地把無和有當主語使用,還把無和有後面放一個逗号,真是荒謬至極。也直接導緻了把道理解成了"虛、無、空"。走向了虛無主義泥潭。

無和有是形容詞,表述無和有兩種不同的狀态,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概念。但,我們的道德經解釋者,種種混淆,各種曲解,硬把無當成名詞,認為“無”才天地開始。也就是道就是“無”,道德二字在他們面前,最後變成了無德。這就是偷換概念,就會讓人迷迷糊糊,直接把人們的靈魂帶走,被精神控制,從而迷失自己。新時代的人們,接受了多年科學文化教育,一定不要執迷不悟,再陷泥潭。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所以,常常平心靜氣地觀察并探索“道”的内在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叫徼(jiào)。

常常興緻盎然地觀察并發現“道”的外在變化。

“徼”指邊緣、邊界,是其外在形态及其發展變化的意思。欲指的是人們“眼耳鼻舌身意”想吃、想聽、想看、想聞、想要的基本願望,正常的欲望都是被肯定和支持的。老子的無欲主要講“内心的靜”。有欲是指高高興興,興緻盎然。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

“妙”和“徼”同出自“道”,都是深邃幽遠而玄妙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揭開玄妙背後的玄妙,就打開了衆多妙趣的大門。

“玄”是指擰草繩,越擰越長就有幽遠深長的意思。

第四章 道之徼

道盅,似萬物之宗!

“道”像個大漩渦,是萬物的祖宗。

盅,多寫作沖,古版為三點水的沖。沖為兩股水流交彙形成的漩渦,可見,古人通過對宇宙觀察,已經認識到宇宙是旋轉的天體。這一章就是描述道像漩渦一樣,大家可以想象台風雲圖,銀河系圖片或黑洞圖片。這就是道的徼,道的形态。

淵兮,而用之或不盈。

她像深不見底的深淵,是永遠裝不滿的。

挫其銳,解其紛,

挫掉她快速的旋轉,解除她缤紛的色彩,

和其光,同其塵。

柔和她的光芒,混同她于塵世之物。

湛兮,似若存。

她就像湛藍的大海,似乎是一個真實的存在。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她是誰的孩子,但她早于創造萬象的玉帝出現。

注釋:

為了讓大家更便于理解道,我們提前引入了宇宙這個概念,這本當在第二十五章才好引入。這一章描述“道"有盅子一樣的形态,雖為盅子一樣的形态,但她似漩渦,中空而外實。還有飛快的速度,缤紛的色彩,耀眼的光芒,主要是她的外部。在列子記載的宇宙生成過程中,應為太始,即形之始。道為"虛無"的說法,可以休矣!

第六章 道之偉力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

這神奇的,生生不息的大道啊!是位玄妙的母親。

道這個大漩渦像深谷,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所以,又稱谷神。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這個大漩渦像母性的繁育之門,是天地萬物生命的根本。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是綿綿延延存在的,是用不盡的。

勤,有作堇。堇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生不息。

第十四章 道内之妙

視之不見名曰夷;

“道”,看不到她,叫作咦;

聽之不聞名曰希;

聽不到她,叫作唏;

抟之不得,名曰微。

摸不到她,叫作微。

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這無色、無聲、無形之物,不可太過追問,混為一體,可作太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她的上面不明亮,她的下面也不昏暗,

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

她連綿不斷,難于說明,還是把她複歸于無物吧。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這種無形狀的狀态、無實物的影像,就是影影綽綽的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迎面而去看不見她的頭,後面追随看不到她的尾。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掌握太初的道,以駕馭今天的萬物,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能知道上古"道"的開始,就知道了“道”的輪廓。

第四章給我們描述了道的外部形态,這一章描述的是"道"的内在奧妙。這種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的東東,正是古人認為的道的“太初"階段,也是"太一“階段,所以"一"指道。

《列子天瑞篇》記載:“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窮也,乃複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本章描述的就是恍恍惚惚的太初之炁。雖然摸不着看不到,但卻是真實存在。炁同氣,指火焰上面看不到,摸不着的精微之精微,與當今能量概念有相通之處,但不完全相同。

第二十一章 道之質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道”在強力旋轉過程中,出現了閃閃爍爍的物質。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閃呀爍呀,其中有五彩斑斓的景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爍呀閃呀,其中出現了五行之物質。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細小幽深啊,其中有精微之氣。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精微之氣是真實存在的,周而複始,特别有誠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從古至今,“道”的名稱就沒有改變過,

以閱衆甫(fǔ)。

我們用道的變化觀察衆生萬物。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

我怎麼知道衆生萬物發展變化會是這樣的呢?

以此。

就是用觀察“道”這種方法感悟的。

前面講過,大道有了氣和形,這一章講道在其強力旋轉下,開始出現了五彩斑斓的物質,這與第四章"解其紛"相呼應。五彩之質,稱為太素,可理解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物。由于她是旋轉的,去來往複,很有誠信。

第二十五章 道之太極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種東東混然而成,先于天地産生。

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

寂靜啊、寥廓啊,獨立存在,永不改變;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周而複始,不會停止,可以認為她是天下萬物的母親。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我不知她叫什麼名字,就送她一個字叫“道”,

強為之名曰大。

勉強為她起了一個名叫“大道”。

大曰逝,

大是說她有時會消逝的無影無蹤,

逝曰遠,遠曰反。

消失是因為她去了在無比深遠的地方,她又會周而複始的返回。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是偉大的、天是偉大的、地是偉大的、人也是偉大的。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中有四個偉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

人遵循于地的厚重、承載、長養、付出和奉獻,

地法天,

地遵循于天的清明、陽光、雨露、付出和奉獻,

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遵循于“道”的長養、哺育和偉力,“道”本來就這樣。

這一章給我們描述了道的太極,即混沌階段。

其中混有五行之質,五彩之氣,還在旋轉的運行着。人文始祖伏羲氏發現河圖後,坐南朝北,對着北極星感知天在左旋,地在右轉,暢想宇宙從無極(八荒六合)而太極,太極即這混成之物。軒轅黃帝在觀測天象時,發現我們沿着一條大道在運行,這就是“黃道”,并發現了五顆多彩的行星,即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也沿這條大道運行。這些缤紛群星即為質,中間充滿了氣。由于,那時還沒有宇宙這個詞,就勉強的把她叫作"道"或大道。盡管黃帝不徹底反對宇宙從無到有的觀點,但是,他還是認為無能生有存在問題,所以,他加入了道這個概念,并從太一、太初、太始、太素而推導太極的生成過程。并且強調"此三者不可緻诘",即不可過度追問。如果你非要追問,他就會說“吾不知誰之子",逼得再急了,他也用無能生有搪塞。總之,道是堂堂正正的存在,并且有一個發展發育的過程。應當認為她是宇宙的乳名,并是天地萬物的代稱。天道即是天,地道即是地,人道即是人。

第四十二章 道生宇宙

道生一,一生二,

“道”生成了宇宙這一整體,宇宙生成了天和地,

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地生成了萬象之帝,象帝造就了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萬物背負着月亮、懷抱着太陽,充入了大氣一起在運行。

太極圖是北宋時,對“道"之太極到兩儀的一個畫像。雖然不能完全展示道德經的意思,但也能大緻給我們一個圖形。圓圈表示太極,内有氣和質。慢慢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從而形成了陰陽魚。白的部分為天為乾為陽,黑的部分為地坤為陰,黑白眼睛表示太陽和月亮。“一”就是宇宙或"道"這個太極。“二”指兩儀,即天地、陰陽、乾坤。“三”應當指萬象之帝。正名玉皇大帝,也稱玉帝、上帝,俗稱老天爺。《第四章》說明“道”生在象帝之前,生成萬物的才可稱為象帝。所以三應為象帝。古人不知道為什麼會刮風下雨,有時還有海市蜃樓。所以認為天上還有天庭,也是情有可原的。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一二三及萬物都是道的化身,都是道的過程,盡管“道”更強調宇宙的起點,同時也表示過程和未來。“過、往、現、來"謂之宙,"道"也有發展的、動态的寓意。以上,就是我們的祖先對宇宙生成的理解和學說。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