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9 23:23:37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1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2

表示,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别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能被專程考察了解的朱熹,你知道他多少呢?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喜千紅總是春”

“繼往開來”

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作者便是朱熹。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3

宋代大儒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稱晦翁。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創立朱子理學,被後世尊稱為朱子。他的理學思想影響很大,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朱熹著述甚多,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宋末及元明清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标準。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4

朱熹集孔孟以來儒學之大成,特别是對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作出了闡釋和發揚,提出了“國以民為本”“平易近民,為政之本”等民本思想和“取信于民”“富民為本”的具體主張。

也曾多次引用朱子名言。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2018年6月,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引用的這句古語,就出自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

“窮理以緻其知,反躬以踐其實。”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引用該句,他強調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衆。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5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朱子像

思想家之外,朱熹也是一位教育家。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來到隐屏峰下、九曲溪畔,帶領一衆弟子荷鋤挑擔、壘石砌瓦,建起了朱熹園的前身——武夷精舍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6

  随後的多年時間裡,朱熹在此地著書立說、倡道講學,四方學子慕名而來,朱子理學于此傳播開來,成為中國文化史上卓有影響的學派之一。

朱熹一生熱心于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朱熹在世之時,曾經整頓一些縣學、州學,除武夷精舍外又親手創辦同安縣學、考亭書院,重建了宋代四大著名書院中的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7

朱熹不僅親自給學生講學,并經常邀請當時的文化名流來院講演。他親自拟訂《白鹿洞書院教規》,在教規中批評當時的教育“釣聲名取利祿”。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8

自宋以來,書院制度的發展,自由講學風氣的提倡,學者研究風氣的濃厚,都與他有莫大關系。後世創辦書院也多以《白鹿洞書院教規》為準。

作為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後人學習。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他不僅是一位一流的哲學家、教育家,而且對經學、史學、文學、佛教、道教以及音樂、書法、繪畫乃至自然科學、陰陽蔔筮,幾乎無所不學,無所不通。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9

朱熹被追贈為太師、徽國公,賜谥号“文”,故世稱朱文公

最後,分享六首朱熹脍炙人口的哲理詩。他将“理”與“詩”結合,以詩說理,卻又不将理講得多麼分明,人們須得透過一層去感知,才能領悟到他“欲說卻不着一言”的境界。

01

《偶成》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這首詩裡,朱熹後兩句構建的場景形象生動:還未等到池塘春草的美夢醒來,階前的梧桐樹葉已經泛起秋聲。

讀朱熹這首勸學詩,能感知到時光飛逝,白駒過隙,就是這般的觸目驚心。待到蓦然回首,才知光陰已逝,一事無成。人到中年,或許便是這樣的時刻。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10

02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是一首被人“誤讀”很久的詩,乍一讀來,它似乎通篇都在寫春日裡的風景,令人感到自然界百花齊放的生機與美麗。一般《千家詩》的注本裡也說它是一首遊春踏青的寫景詩。其實,這也是一首哲理詩。

要知道,在朱熹所在的年代,“泗水濱”早已淪陷,他未曾真正到實地去尋春。詩中吹生萬物、吹開百花的春風其實暗喻聖人之道,它拂過世間,便随處是生機勃勃、萬物向上的生動景象。

而到如今,“春風”的含義則更可以随着語境有更廣的運用。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11

03

《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也是朱熹非常有名的一首哲理詩,同《春日》一樣,說理而不露痕迹,全都寓于景中。這正是朱熹哲理詩的高明之處。

他寫眼前方塘就如同鏡子一般,倒映着天光雲影,不知何處是天,何處是水。前兩句寫水塘的清澈,後兩句追問緣由,傳遞出一個道理:隻有源頭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能令水塘清明如鏡、靈氣生動。

這首詩寓意很深,适用度很廣:讀書、學知識,乃至任何一門藝術,概莫能外。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12

04

《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是《觀書有感》的第二首,也是通過形象的事例來講讀書治學有關的道理。當水淺舟大時,即使費很大的力氣,也未必能夠推動舟行;而當一夜春水上漲,小船卻能在江水中如同羽毛一般輕盈,不費太大力氣,它便能自由自在穿行水間。

讀書、寫作,需要靈感,也需要足夠的基本功。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者靈感噴薄而出時,便能夠遊刃有餘,舉重若輕。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13

05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

依舊青山綠樹多。

舟行江上,詩人着一蓑衣漂流,擔心一夜風雨狂狼之後,四周會變成如何慘淡的光景呢?等到天明時分,詩人忐忑地試着卷起篷簾看,隻見四圍之間,依然山青樹綠,天地青青。

世間風大雨多浪急迫,但若能站成青山綠樹般的永恒,便能立于不變不更、處變不驚之地。曆經風雨,青山依舊蒼翠,綠樹依然蔥茏,江山不改顔色。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14

06

《偶題三首·其三》

步随流水覓溪源,

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

倚筇随處弄潺湲。

随着水流去尋找溪水的源頭,到得源頭卻惘然。這才知道,真正的源頭怕是無法抵達的,還是手拄着拐杖欣賞這路途中的美色吧。

有沒有感到一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禅意?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一句是什麼(為有源頭活水來)15

信步而去,信手寫來,朱熹這些哲理詩沒有枯燥說教,卻又處處閃現着理性的光芒。似有所指,卻不點破,千年之後的我們,從中收獲的或許是不一樣的所得。

部分素材來源:新華社 人民網 在婺源 讀史

編輯:布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