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殡葬改革管理意見

殡葬改革管理意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1 05:36:52

殡葬改革管理意見?作者:馬金生近年來,殡葬改革已成為民生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政府部門的工作中越來越占據分量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殡葬改革的關注度也明顯提高不過,由于國人長期以來對死亡的忌諱心理,一般人很難對殡葬事務有較全面的了解在清明節等一些重要節日,媒體記者或有關人員競相報道或有意制造話題以博取讀者的眼球,便成為一種常态,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殡葬改革管理意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殡葬改革管理意見(新時代殡葬改革需穩步推進)1

殡葬改革管理意見

作者:馬金生

近年來,殡葬改革已成為民生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政府部門的工作中越來越占據分量。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殡葬改革的關注度也明顯提高。不過,由于國人長期以來對死亡的忌諱心理,一般人很難對殡葬事務有較全面的了解。在清明節等一些重要節日,媒體記者或有關人員競相報道或有意制造話題以博取讀者的眼球,便成為一種常态。

2021年1月23日,一篇名為《農村殡葬改革:火葬将取代土葬?北京專家怒批:是把人當垃圾》的文章在網絡上流傳。題目頗奪人眼球,初看之下以為是一篇讨論農村殡葬改革的文章。讀畢全文,卻發現題目和内容并不一緻。文章内容主要歸納介紹了對火葬和土葬的兩種不同态度。除了頗具鼓動性的題目之外,文章呼籲殡葬改革需穩步推進,行文還是較為克制的。不過,也可看出作者對當前殡葬改革的現狀其實并不了解。

比如,我國的殡葬改革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這一方針表明國家在推行火葬的同時,改革土葬也是殡葬改革的一項重要内容,兩者是并列的關系。現實中也存在着火葬區和非火葬區的劃分,火葬取代土葬的說法根本無從談起。

再如,文章數處指出國人對火葬普遍抵觸。其實,經過近70年的殡葬改革,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已基本成為國人的共識。自1956年國家推行殡葬改革以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倡導垂範以及政府部門的推動下,在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的地區普遍實行了火葬并為民衆所接受。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武漢、南京、杭州、蘇州等一二線城市,遺體火化率已接近或達到100%。前些年全國遺體火化率一直徘徊在48%左右,近兩年也出現明顯增長态勢。2019年,全國火化率達到52.4%。可以預料的是,這種态勢還将持續下去。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和我國當下國情和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殡葬改革的啟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密切相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新發展理念,必然會對殡葬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在人口集中、土地缺少的地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遺體火化後節地生态安葬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是必然的選擇。此外,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了60%,但城鎮化進程并未結束。特别是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年死亡人口逼近1000萬大關。随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地矛盾将日益凸顯。而随着政府部門基本殡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火葬必将得到進一步的推動。

此外,文章還引用了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反對火葬的觀點。其實,相關引述也是斷章取義的。文章所引述的觀點源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吳飛教授發表在網絡上的一篇文章,其觀點的正确表述應為“現代的殡葬制度是将逝者當垃圾處理”。吳飛教授這一觀點的提出,主要是基于現代的殡葬改革對傳統儒家喪葬禮俗破壞太多,導緻殡葬文化缺失,遺體告别儀式過于簡單而缺乏隆重感。由于文章觀點表述頗具沖擊力,近些年來在網絡媒體流傳甚廣。

不可否認,吳飛教授的文章的确觸及到了當前殡葬改革中的一大問題,即随着科學技術的進步,殡葬服務機構處理遺體和骨灰的技術不斷進步,但卻相對忽視了殡葬活動的文化屬性。當前殡葬改革中文化内涵的相對缺乏,也成為了制約殡葬改革深入發展的一大問題。盡管如此,吳飛教授所提出的“現代的殡葬制度是将逝者當垃圾處理”的論斷,也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當代中國殡葬改革的啟動,在制度設計上本來有着兩方面的考量。那就是在簡化遺體處置的同時,通過召開追悼會來凸顯逝者的生命意義和死亡價值。即通過追悼會的召開寄托哀思,達到動員、團結民衆的目的。這一殡葬制度的設計,突破并超越了傳統儒家喪葬文化意義的家族本位指向,體現着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認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其次,儒家傳統的喪葬禮儀也非“救時良藥”,也面臨着如何因革損益、與時俱進的困境。近年來,不少儒家學者呼籲要加大對傳統喪葬禮俗的保護力度。更有一些儒家學者,寄希望于複興傳統的儒家喪葬禮儀。事實證明,相關理念和實踐的适應度也比較有限。前些年山東曲阜尼山書院一位老義工去世,尼山書院的儒家學者決定采用傳統的儒家喪禮料理喪事。當地老百姓對此感到很好奇,對治喪活動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但由于儀式繁瑣、時間過長,也讓一些不明所以的老百姓頗為不滿。如何實現傳統儒家喪禮的現代性轉化,也是現代儒家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最後,現代的殡葬制度在文化建設上也并非一無是處。20世紀80年代以來,盡管随着追悼會的式微,城市中的殡葬儀式呈現出簡化特征,但在殡葬文化建設上也有着一定成績。清明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公祭日的設置姑置不論,政府部門推動的網絡祭祀、鮮花祭祀、追思會等悼念形式,也無不體現着生态、文明的現代氣息。特别是随着殡葬改革綜合試點的深入推進,一些地區如山東沂水的惠民禮葬探索,不僅頗受當地百姓的歡迎,也成為了全國殡葬改革的“樣本”。

總之,《農村殡葬改革:火葬将取代土葬?北京專家怒批:是把人當垃圾》一文的作者對殡葬改革的現狀其實并不夠了解,與此同時在寫作上也很不嚴謹,不過也并不是沒有可取之處。類似文章在網絡上的不斷出現并廣為傳播,也值得引起足夠的重視。相關文章對于新時期殡葬改革的推進,具有一定的省思與啟迪之處。

一是要穩步推動殡葬改革的發展。“破千年舊俗,樹一代新風”,常被用來形容當代的殡葬改革。殡葬改革涉及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的轉變,殡葬習俗的改變注定是漸進的。通過政治動員或者社會運動的方式進行習俗改革,固然能收一時之效,但顯然不能長久。網絡上很多文章對此都有所反思。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殡葬習俗改革将成為政府部門殡葬改革重點任務的新時代,對此更應有足夠的認知。

二是殡葬改革要更好地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新時代的殡葬改革在保障逝者尊嚴、維護公共利益的同時,更要考慮生态環境的保護和生态資源的節約,葬式葬法的創新應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态環保理念。因此,進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綜合試點,探索符合地區地理特點和生态環境的殡葬改革模式,應成為新時期農村殡葬改革路徑探索的重要任務。

三是構建新時代的殡葬禮儀文化。新時代呼喚具有時代内涵的殡葬禮儀文化。當前殡葬禮儀文化的缺失,是殡葬改革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這也是一些網絡批判文章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在殡葬改革深入推進的新時期,如何保留住逝者的人生文化,淡化人們對保存遺體和骨灰的過分糾結,将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命題。換句話說,在尊重傳統殡葬文化的基礎上如何推陳出新,根據時代的需要加強新時代的殡葬禮儀規範建設,構建符合時代潮流的殡葬禮儀體系,也便成了殡葬文化建設的核心内容。

四是推動殡葬改革的話語建設。殡葬行業協會、殡葬研究機構等協會組織、科研機構在殡葬改革的話語構建中應充分發揮作用,如可通過定時發布殡葬事業年度發展報告的形式,在總結殡葬事業發展成績的同時,不回避殡葬改革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引領社會各界在殡葬改革的讨論中進行客觀、公允對話和深入研讨,為新時代的殡葬改革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五是社會各界特别是專家學者應積極理性發聲。殡葬改革的推進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良性互動,特别需要學界積極理性發聲。關心這一領域的專家學者,不應僅停留在文化層面自說自話,而是應放下身段貼近生活,就殡葬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為殡葬改革發出理性聲音。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多方傾聽民間和學界專家學者的聲音,對推動殡葬改革也同樣意義重大。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教授)

來源: 中國社會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